共享单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时代,你会共享什么?宿迁会告诉你,这里正在共享绿地。
回家路上,满眼青翠的树木、嫩绿的青草、盛放的花朵。和家人漫步在遍布绿植的庭院,对于宿迁人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仅今年上半年,市区开放了单位庭院14家,满园芳菲取代了以往冷冰冰的围墙,城市成了大公园,更多的绿色资源走进我们的生活,形成了共享的绿地空间。
拆墙透绿城市绿地应运而生
小桥、流水、亭台,池塘、林荫、小道……市水务局的院子里风景独好。但在以前,这里很少有人驻足、欣赏。现在推倒围墙后,这片绿地成了街角一个属于大家的小公园,正在这里散步的市民张朝宜深有体会地说:“以前这里是机关单位,大门前还有一个门卫室。现在单位庭院变成开放式公园了,市民进出也很自由。”
“市水务局院内原先是一片树林,从园林景观角度来看,树的密度比较大,不方便人走进去,因此我们移走了一些树。同时,计划在树林中增加一些市民可以锻炼的体育器材、座椅等。”市园林局工程科副科长张瑞对记者说,现在市水务局围墙里的绿地,与围墙外的城市绿地连成一片,市民可以共享。
居住在市农委斜对面仁恒公寓的退休老师戴老说:“小区内绿化配套比较少,缺少健身器材和休闲场所。平时我们都是经过农委这条路走到黄河公园散步,来回差不多需一个半小时。”如今,市农委60米长的围墙拆除了,门卫室后移至办公大楼内。农委庭院对外敞开,院内绿地成了公共绿地。“庭院深深”的机关单位拆除围墙,这让当地居民有几分欣喜,白天大人们带小孩到此逗乐玩耍,晚饭后一家人来此散步。戴老从此不再舍近求远。戴老说:“现在这里就是家门口的一个公园。”
去年以来,我市已经完成市水务局、烟草局、住建局等19家市级机关单位庭院的开放式改造,拆除围墙或栅栏,向市民开放绿地。
开放绿地统一中又各不相同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常常润物细无声,不经意间,宿迁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绿的。
首批启动改造的单位庭院按照一条“绿轴”贯穿整个景观空间的设计思路,统一规划设计,打造风格统一的开放绿地。在景观营造中突出记忆与传承,注重对部分墙基、门卫房、门牌号、宣传栏等现有建筑、设施适当保留和翻新,尊重历史的传承和记忆,并进行艺术化处理,营造属于城市自己的文化印记。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广街区制”,有计划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据了解,宿迁围绕“绿色、共享、便民、协调”的理念,按照“人能进得去,有一定活动空间,有一定服务功能”的要求,在全省率先拆除机关单位围墙,2016年先行完成市水务局、烟草局等5家单位庭院试点开放。将单位庭院绿地与城市绿地进行有机串联,融合周边区域建筑、景观,实现单位庭院内部绿化、道路、设施公共化,形成城市共享绿地空间,让更多的绿色资源“走”进群众生活。单位庭院开放,增加了园林绿地的可进入性,让老百姓共享原有单位内部人员才能享受到的绿色景观资源,增加了老百姓亲近自然、享受园林生活的获得感。
与市民共享绿地,不只是简单拆除围墙、打开大门,各具特色才是每个改造项目引以为豪的创新。市烟草局用绿色植物装饰门卫房外立面,打造市区首个“绿房子”特色立体景观;市农委庭院中央下沉空间以抽象的蔷薇花作为铺装图案,突显浪漫爱情的蔷薇花语,在提供休憩、表演、灯光秀等多种功能的同时,与西侧的爱情隧道共同打造爱情主题街区。
县区延伸让更多人享受绿地
记者漫步宿豫区的珠江路,只见路两旁交错分布着7片街头绿地,健身器材和景观小品点缀其间,整条道路装扮得绿树成荫、芳草鲜美。特别之处在于,这是宿豫区7家机关单位对外开放的庭院绿地。据区住建局副局长葛淑梅介绍,这些绿地原本属于区国税局、财政局、民政局、审计局等7家机关大院。“推墙开院就是为了能让市民拥有更多的健身休闲场地,每天傍晚来这里健身的市民特别多。”
建设大厦是今年才对外开放的单位庭院,绿毡铺地、芳草萋萋,高大挺拔的灌木群为这个夏天撑起了一片清凉,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设计人员可是动了不少“心机”。
张瑞告诉记者,建设大厦庭院开放工程,首先在保留乔木的基础上,对下沉地被进行清理,打造树林草地的风格。其次,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建设了雨水利用收集系统。此外,工程还打造三位一体的林荫庭院,沿着主干的车行道两侧栽植美国红枫,打造林荫的车行系统,沿园路两侧栽植朴树,形成林荫人行系统。
“为充分考虑市民需求,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系统性考量片区功能、特色,在完成首批单位庭院开放式改造的基础上,我市将改造工作向县区延伸,全面规划,统筹部署,对全市具备条件的单位庭院分批实施开放式改造,逐步打开封闭的单位庭院,塑造局部特色分明、整体协调统一的绿色公共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完成14家单位庭院开放,下半年完成16家。逐步构建突出功能性、文化性、景观性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预计开放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受益人群约8万人。”市园林局柏艳艳说。
有专家指出,城市不应是封闭大院和围墙组成的“围城”。呼应对街区制的探索,让大院变公园,不仅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也让街区更显包容与温情。(记者 / 张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