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生态科技新城。万程鹏许丛军周晨阳董辉摄
这里有繁茂的绿,有逐梦的人,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区划调整后“大扬州”的地理中心和生态中心——江广融合地带,一个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新城正在呈现。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扬州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决策,抢抓连淮扬镇铁路及高铁站建设重大机遇,顺应区划调整后现代化大扬州的发展趋势,2013年11月,市委市政府开启了81平方公里生态科技新城建设新篇章。近四年来,年轻的生态科技新城以“生态、科技”为底色,以“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为定位,以建成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展示现代化名城形象示范区和转型发展核心区为目标,绘蓝图、护生态、打基础,开拓创新、砥砺奋进。
“下一步生态科技新城将全面向‘建设+运作’时代转型,未来五年将是新城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全面‘出形象、见效益’的关键时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生态科技新城党工委书记陆金龙说。
三场战役
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先导区
2014年3月,生态科技新城迎来第一个春天,应邀前来参观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惊叹“这么美丽的地方”。
建一座新城,如白纸泼墨,当如何“作画”?
通安路是自在岛上唯一一条主干道,沿路自南向北而行便来到了“生态之窗”所在的华丰村,满眼望去,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可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垃圾村”。
马年正月十八,挂牌刚刚一个月的生态科技新城启动了新城开发的首发战役——总投资10亿元的自在岛整体打造项目顺利开工,华丰村整治打响“第一枪”。
27天的时间里,10多台拖车运走了1200车次的垃圾;搬走了197户废旧品经营者,6.24平方公里的自在岛焕然一新成为新城的生态中心和“七河八岛”保护性开发的样板工程。
紧急着,第二场战役也打响了——全面关闭搬迁全境沿岸39家船厂、砂石场,疏浚整治区域200余条河道。新城拆管办主任杜涌说,如今从新城任何一条河面行船而过,以前沿岸小船厂的废水、废渣排放以及噪音,再也看不见、听不着了。
解决了视线上的污染,新城人第三场战役瞄上了“看不见的污染”,全面落实污水防控措施。三年来,陆续新建了污水管网6公里,建成6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将区内50多家企业废水纳入统一管理。新城规建局局长韩青介绍,今年新建了2号污水处理泵站,将污水集中输送到全市相关污水处理厂。
三年后的今天,来到生态科技新城,眼前是一番“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景,这里被称为扬州的“绿肺”和“城市的后花园”。
“以前的城市聚集模式,是以产业来带动居住,如今人的智慧和人的财富才真正是一个城市聚集的动力,因此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更好的生态环境、更好的宜居环境来把外部的人群吸引进来。”陆金龙说。
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上的生态科技新当前又将担负起新的使命。
未来,生活在江淮生态大走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新城人的回答是:“着眼江淮生态大走廊总体布局,突出生态治理和生态项目建设,展现‘城在水中、水在绿中、水岸绿城交互融合’的现实模样。”
三个板块
抢抓机遇打造创新智慧新城
81平方公里的生态科技新城,由北向南划为三个特色鲜明的产业板块:北部生态休闲板块、中部科技新城板块、南部产业园板块。如今新城正以国际化视野抢抓机遇、拉高标杆、提升层次,打造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智慧新城。
在新城的最北端,有一片莽莽的绿色和纵横交错的水系,这里素有“七河八岛”之称,也是扬州“一体两翼”及东联西拓战略的结合点。
“七河八岛”实施“四控一禁”,让生态环境不再遭到无序开发的破坏,这是新城建立之初就定下的“主基调”。如何保住底色,转型发展弯道超车?泰安镇党委书记陆云峰介绍,如今新城北部板块主打“生态休闲旅游牌”,突出旅游带动,依托河岛、田园、湿地、温泉等资源优势,完善大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全域发展,力争“十三五”时期成功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目光聚焦到中部科技新城板块,这里是科技与创新的热土,是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区域,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天堂。中部科技新城板块面积达14.45平方公里,依托高铁优势,突出创新驱动,积极对接吸纳苏南和长三角核心区的创新资源。
前不久悄然动工的扬州软件园,作为核心区“创智坊”的首发项目,占地506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5亿元……一系列大手笔可见新城人视创新为第一生命力的决心和魄力。此外,1912小镇海洋馆、万方科创书院、老火车站记忆馆等一系列名片式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这里将为年轻人提供创业机会,将成为新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加速器’。”生态科技新城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朱韫慧介绍,中部核心区围绕“聚焦南京、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外,吸引集聚高端科教创新资源”的目标定位,打造创新创业共享旗舰社区,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此外,高铁商务区也在紧锣密鼓谋划之中,这里将与高铁站同步,统筹周边2平方公里片区整体开发,打造江广融合区域的商业新中心。
视角转换到新城的南部产业园板块,34平方公里的区域是日化产业的集群区,这里素有“中国牙刷之都”“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的美誉。190多年前,杭集人以牛骨为柄、白马毛尾做刷,使杭集成为中国牙刷产业的发祥地之一。今天,小牙刷早已演变成一个大产业,“杭集制造”让全世界瞩目:年产牙刷逾65亿支,国内拥有80%的市场占有率,国外市场则“三分天下有其一”,酒店日用品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一支牙刷起家,到形成“旅游日化、卫生用品、新型包装材料”三大产业板块,杭集成功地在轻工业界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成为江苏省旅游日化产品出口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重要抓手
赛事经济论坛经济成新亮点
万福大桥北侧,太平河上一艘艘赛艇如离弦之箭乘风破浪,不少市民在兴致勃勃地观看百舸争流……今年4月29日,王石等大咖率领一众商界精英来到扬州,推广赛艇竞技运动。
“全国正规赛艇基地不超过5个,扬州打造好之后,将成为全国一流赛艇基地!”新城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吴俊如是介绍。今年9月,这里还将举行千人国际大师邀请赛,届时将邀请哈佛、剑桥、牛津等国际著名大学的代表队前来参赛。
“五年内不建商品房是我们的初心,如何利用创新项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所要思考的,而赛事经济和论坛经济就是我们的重要抓手,今年我们举行了赛艇赛事、亚布力青年论坛创新年会等一系列活动,企业家、高端知识型人才都来了,新城的经济发展自然就有了底气!”陆金龙笑言。
生态科技新城的重大项目建设还不仅如此,在水上运动基地的南侧,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扬州高铁站,20分钟到南京、1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将来,便利的交通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此创新创业、落户生根。
以生态涵养和公园建设为基础的新城形象也为新城未来吸引新人才增添了“筹码”,韩青介绍,新城的重大生态项目和路网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我们将按照世界级公园标准,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下半年,我们将高标准实施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四期工程,同时启动建设46万平米韩万河生态调蓄公园,打造48公里滨水‘生态环’,新建公园100万平米、滨水绿道20公里,成片造林500亩、10万株。”
目前,在生态科技新城,全市首条“海绵大道”曙光南路已于2016年建成通车,站东路、裔王路、韩许河路等8条主次干道正在建设中。预计到2019年高铁通车时,核心区主次干道将基本建成,届时东部交通枢纽将形成交通快速疏解的集疏运系统。
综合实力■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科技创新■上半年引进600多家企业■马场创业街和扬大科技园签约20个项目■上半年接待旅客30万人
生态涵养■启动建设46万平方米韩万河生态调蓄公园■新建公园100万平方米、滨水绿道20公里■今明两年投入10亿元启动建设11条道路
记者:生态科技新城自2013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陆金龙:新城成立以来,我们绘蓝图、护生态、打基础,投入近100亿元完成城中村改造110万平方米,建成开放生态公园200万平方米,关闭搬迁全境39家船厂、砂石场,并在大力实施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创新策划打造自在岛——万福旅游片区,南部杭集工业园获批省级高新区,北部生态板块创成省级度假区,成功引进苏北医院、梅岭中学、梅岭小学、机关三幼等优质资源联合办医办学,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庆城看江广”一系列重要任务。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9.8%,税收收入同口径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
记者:生态科技新城建立短短三年多时间,就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城打造方面有什么经验可循呢?
陆金龙:新兴经济集聚人气商气。大力发展体验经济、论坛经济、体育经济,抢抓中城联盟年会、“深潜”赛艇大师赛、亚布力青年企业家论坛和“杭集杯”国际创新设计大赛等一系列会议赛事的机遇,诚邀王石、冯仑、陈劲松、毛大庆等一批商业大咖集聚新城,充分展示推介新城,主动寻找对接信息源,梳排合作意向项目近30个,目前正全力以赴推进华侨城“泰安旅游特色小镇”、无锡九如城医养综合体项目、东旭集团石墨烯产业及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扬州园区等一批高品质项目。
新城土地资源紧凑,我们就做论坛经济和赛事经济。今年上半年共引进600多家企业到新城,GDP增加了98%,财政收入增加了20%。我们利用原有的房屋资源重新装修,在没有土地供应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房产吸引公司注册,企业只要纳税达到20%,就可免除租金,仅上半年就创造了注册资本18亿元的成绩。
科技创新强势破题。科学应对城市总规与新城控规存在矛盾的现实,通过改造利用旧厂房、旧民居等闲置空间2.5万平方米,成功实施打造了万方科创书院、扬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扬州软件园马场创业街等一批特色“两创”基地。其中,万方科创书院“5·18”部分对外开放,马场创业街和扬大科技园已签约20个项目,入驻10家企业,力争年底前实现全入驻。
旅游如何吸引人气?实际上就是让游客认为值得来,来了不后悔。目前,我们的旅游项目已经在释放效益。上半年新建河宿集装箱酒店、老火车生活记忆馆、1912小镇二期等项目已初步展示形象,目前正围绕“9·26”等时间节点积极推进。上半年,共接待旅客30万人,其中入园游客20万人。
记者:未来生态科技新城规划了怎样的蓝图?有哪些亮点呢?
陆金龙:作为江广融合发展的主战场,经过前三年的“打基础”,下一步新城将全面向“建设+运作”时代转型,未来五年将是新城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和全面“出形象、见效益”的关键时期。
抓好论坛会议经济招商成果的落地生根,加快实现重特大项目的突破。对前期中城联盟年会、深潜赛艇大赛、亚布力青年论坛中捕捉跟踪到的信息源,明确专业队伍,加快专人跟进,趁热打铁,加快对接,深化“大拜访、大招商、大合作”活动,争取尽早落实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以资本运作和新经济发展为关键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组建产业发展公司、成立产业基金、实施股权投资、培育上市公司等方式,把握趋势、再造团队、理清动能,向做城市的运营商转变,以“运作时代”思维推动经济发展。北部泰安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启动自在岛——凤凰岛7.8公里沿河两岸片区开发建设,引入体育休闲、论坛赛事、观光体验等多元业态,通过消费众筹、股权众筹等方式进行合作,走资本运作和市场之路。南部杭集以省级高新区建设为契机,谋划组建产业基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构建“大日化”产业闭环。同时认真谋划研究杭集整体运作方案,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以生态涵养和公园建设为基础打造新城形象。着眼江淮生态大走廊总体布局,更好地适应“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需求,结合“水城”特色,以“263”专项行动为支撑,营造吸引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公共活力空间。一是高标准实施廖家沟中央公园四期工程,二是启动建设46万平方米韩万河生态调蓄公园,三是一段一段打造48公里滨水“生态环”,2017年新建公园100万平方米、滨水绿道20公里,成片造林500亩、10万株,展现城在绿中、绿在水中、水绿交融的新形象。
抓好以高铁站和核心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围绕“城市门户”和“城市客厅”的定位,高起点策划核心区功能布局,全面融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倒排序时,挂图作战,夯实宜业宜游宜居新城“硬基础”。全力建设高铁枢纽。紧扣连淮扬镇铁路建设序时,联合市相关部门,同步推进高铁站站房和枢纽周边地区规划方案,协调推进站场建设,积极谋划站前区综合开发。有序拉开路网框架。以服务高铁枢纽和核心区产业项目为重点,逐步完善核心区路网体系,今明两年投入10亿元启动建设11条道路。优先打造产业载体。通过城中村改造和拆迁整治,“十三五”期间再拆除100万平方米,整体形成核心区10平方公里产业载体。2017年重点完成铁路沿线拆迁及9个城中村改造,收储落后产能淘汰企业1—2家。
记者:生态科技新城的发展令人瞩目,重大项目接连落户,这与新城人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您对新城干部管理方面有何经验?
陆金龙:境界提升,思维提升,价值提升。在新城,不需要“上传下达”的干部,我们的干部要思考自己能提供多大的价值。我曾经将新城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履历都看了一遍,看看他们的人生经历是什么。因为人生是经历的总和,如果我们的干部觉得资源枯竭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换圈子,不停地增加圈子。我们的干部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说招引项目困难,而是要为项目找出路。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深潜”赛艇大师赛请来了600多个企业家,我让我们的干部多跟这些企业家交流,结果最多的一个干部,加了200多个企业家。可想而知,这样的干部朋友圈是什么样子的。同样,这样的干部也会有持续不断的项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