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和发展专家卢伟民:故乡的一切,看不完想不完

2017年07月30日 19:52:26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北京的奥运公园,到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著名城市规划师卢伟民,参与了不少国内著名建筑的设计评审。离开中国60多年,卢伟民的设计思想,仍然保留着明显的中国色彩,也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带上了世界舞台。

  城市规划和发展专家 卢伟民:“虽然现在在国外,还是很怀念自己的故乡,也再不会忘记玄武湖、金陵这些很多怀念的事情。”

  卢伟民如今生活的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也是他城市规划职业生涯的起点。1959年他来工作时,伴随着居民和企业搬往郊区的浪潮,这座城市市中心已经极其衰落,急需重振。针对这个城市气候严寒的特点,卢伟民设计出一套天桥系统,把市中心一座座大楼连接起来,使居民不必在风雨中穿行。接着,卢伟民还把音乐厅、体育场等设施搬到中心区。这些举动,让该市市中心再次繁荣了起来。卢伟民的设计思想,一直强调旧的必须与新的并存,创新必须和历史伴生。卢伟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促进地区的正向改变,而不是去破坏城市的历史与认同。

  城市规划和发展专家 卢伟民:“我在美国生长受到美国影响,可是我不是纯粹根据美国,我有的东西是把中国的东西带到美国来。你看我那个书里面,很多是讲到老子的想法,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卢伟民的成长过程一部分在美国,一部分在中国,他形容自己是两种文化的产物,他的设计也是对两种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冲突的一种和解。卢伟民的父亲卢毓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从巴黎学成归国后,他来到南京,主持设计了现南京市政府所在地南京考试院建筑群和南京高等法院等一系列建筑作品。卢伟民幼年就随父亲生活在南京五台山附近,抗战胜利后又回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

  城市规划和发展专家 卢伟民:“我们自己住的房子,是他(卢毓骏)设计的,就在豆菜桥,南京。他们先把它画了图,然后说要重新再盖,将来做一个纪念馆,所以我也希望它能盖。它那个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创新的现代建筑,很特别。”

  父亲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是卢伟民设计生涯中最重要的灵感来源。故乡的一切,都是他时常怀想的美好记忆。

  城市规划和发展专家 卢伟民:“当年在上海念书,坐火车回南京。从车站一直坐马车,滴滴答答到我们住的地方,都是很多的怀念,也带了些同学去南京参观,看不完想不完的。”

  60多年来,卢伟民一直致力于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往来,给北京、南京、台北等城市提供城市规划的建议。这些年,卢伟民还担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概念设计国际方案评审的专家委员。

  城市规划和发展专家 卢伟民:

  我总是很怀念自己的祖国,看到她这几年发展得这么快,尤其想到南京,觉得南京做得特别好,没有破坏,保护得很好,有山水的精神,人情味非常难得,也希望继续发展继续保护,能够更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