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三周年。三年来,这一"中国倡议,从概念到行动,从倡议到落实,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紧相连,释放出无穷魅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命运与共,机遇共享。
地处"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的江苏,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决策部署,主动对接,深度融入,探索实践,在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
截至2016年末,江苏共有1067家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合作范围覆盖沿线64个国家中的54个;投资项目513个,贸易总额1097.5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外贸总额的21.5%。苏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并购项目数740个,占全省对外投资项目数的13.2%。
投资方式也从早年的出口产品、设立办事处转变为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收购国外企业、组建全球化的研发体系与营销渠道;一大批江苏本土企业,在这轮出海潮中,实现了由市场国际化向资本国际化、品牌国际化的跃升。
今天起,《江苏新时空》推出大型全媒体跨国新闻行动《"一带一路"江苏风》,一起见证江苏在这一轮战略机遇中,敢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见证"一带一路"沿线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活力和商机。
2017年春,《江苏新时空》记者分赴欧亚非三大洲,探访15个国家的60多个城市,追随苏商、苏企的步伐,一路跋涉,一路向前。
飞越国境线,我们踏入神秘国度沙特的“热情沙漠” ,遇到了去过中国很多城市的航空公司职员、刚开始工作就用着华为手机的大学生、知道“京津冀”这个专有名词的口腔医生、十分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公司CEO,还有指着店铺说货物全部来自中国的店铺老板……“一带一路”带来的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急速拉近了这个神秘王国与中国的距离。
”双西公路“,是一条联通中国西部和欧州西部的大通道,全长8000多公里。在过去很多年里,这条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公路,因路面太窄、路况不好而通行很慢。来自中国江苏的筑路者们改变了这一状况。新的资本,新的人群,因为一条路的改扩建又重新在这片沃土聚集。
一路追随从苏州开出的“苏满欧”中欧班列,我们来到了它的终点站---德国的老牌工业城市杜伊斯堡。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在货运站、园区、道路、码头,随处可见标志着 “CR Express中欧班列”字样的蓝色集装箱,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代言者,这些醒目的中国蓝,已经取代工厂、烟囱,成为了这座城市最靓丽的一道新风景线,它们不仅带来了畅销世界的各类中国产品,也为这座工业重镇向物流中心的转型注入了全新活力,如今,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聚散,来这里做生意的人们,称它为“集装箱上的城市”!
在孟加拉西北部的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当地矿工都来自周边的村庄。正是江苏徐矿集团来到这里后教会了他们挖矿,让他们成为了孟加拉史上第一代矿工。为了交流,徐矿的老员工几乎人人都自学了孟加拉语,他们甚至制作了一张简易的中孟语言对照表。许多徐矿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一待就是十几年。随着徐矿的到来,当地人的收入开始大幅提升,矿厂负责人回忆,十几年前孟工们都是走路来上班,如今许多人是骑着摩托车来上班。周边也因此形成了小小的能源基地,逐渐繁华。
三年来,江苏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区位优势,以港口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加快构筑沿海综合交通走廊,全面推进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提升全方位经贸合作和投资水平,越来越多的苏商苏企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看着地图做生意。
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今天,纵横"一带一路",江苏不仅与沿线国家在优势互补中合作共赢、也在文化互鉴、友好往来中给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活红利,和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过去三年,有近1000万人次江苏游客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拉动当地约4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沿线国家也有约300万人次来苏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40亿美元。
从规划布局,到落地生根,再到深耕细作,"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三年时光,映射出一个走向世界的江苏志向更加高远、视野更加开阔,也让世界看到命运与共、机遇共享的中国力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