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哋HK” 、“我俚WX” 锡港两地间

2017年07月02日 14:16:23 | 来源:无锡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城市,因人而精彩

  香港20年

  从某种程度来说

  也是无锡的20年

  无锡的20年

  无锡——香港

  从这个角度看出去,是不是觉得两个城市很像:一样的依山傍水,一样的高楼林立……

  只是一个在长三角,而另一个则在珠三角。

  其实,这样的相似还表现在“舌尖”上。

  几天前央视刚做了一档节目,名为【甜甜的香港】。

  它说“早茶是香港人平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茶楼里能够体验到最原生态的港人生活。凤爪、叉烧包、莲蓉包…好似都是甜的”。

  殊不知,在千里之遥的无锡,这里的“舌尖”也是甜的。

  甜甜的小笼,浓油赤酱中甜滋滋的红烧肉……也都是甜的呀!

  有人说,食物是最能拉近人与人距离的东西。若说法成立,那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城市风格、人文风物是不是也是相似而密切的。

  楚荣。

  出生在香港,工作在无锡。

  从1998年初涉无锡至今,他笑言自己除了港人的身份没变,身上“香港人”的标签却是越来越少了。

  “是半个香港人,半个无锡人。”

  那“半个无锡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春天到宜兴挖笋,秋天到大浮采桔子……鼋头渚内看樱花、蠡园里赏桃花。……平日里有空就沿着运河步道散步,一直走到无锡一中门口,远眺龙光塔,近看大运河里的驳船,在小区广场看过了广场舞大妈们的表演,转头再拜位太极拳师傅练练拳脚……。”

  言谈间,余楚荣丝毫不讳言自己对无锡城市的喜爱,而这样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房价低、节奏慢、适合居住和享受生活。”城市发展与竞争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在半导体行业,我们这行,对人才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至少在我看来,无锡的环境优势是可以留住人才的。”余楚荣说。

  二十年的无锡工作、生活,让他俨然成了一个“港版”老无锡。

  而与之相比,下面这位则可以算作是“锡版”小香港。

  谈人,无锡人。

  从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港,并谋到了一份航运保险的工作,三年后,顺利拿到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正式“升级”为一名新香港人。

  “香港是一个高度西化的城市,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与内地都有差别”。

  从到港之初的无所适从,到如今有了志趣相投的香港朋友,有了喜欢的工作,孙谈人用无锡人的速度快速着适应着香港的节奏,也见证了香港的改变。

  “香港人基本都会讲一些普通话,特别是近几年香港和祖国经济贸易联系更紧密之后,普通话的普及程度相信已经和英文不相上下了。当然,还有香港人的想法。”

  “现在内地发展很迅速,一二线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价值观念普遍已经赶上或是比较接近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与香港的距离。”

  就在前不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香港 、无锡分列2016年宜居竞争力指数十强第一、第二名。对此,作为在港生活十年的无锡人,孙淡人显然更有发言权。

  “无锡和香港的幸福指数的确都很高,相比之下可能香港更国际化一些,无锡更适合生活吧。”他说。

  事实上,近年来“舒适的无锡”正在努力缩小与香港的距离。无锡、香港两地间无论是经贸、旅游还是人才发展等的交流都紧密有序。

  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无锡累计批准港资项目五千多个,累计实际利用金额超过两百亿美元。

  出入境办理和机场口岸客货流方面,无锡市民港澳出入境峰值出现在2014年,当年有超过18万无锡市民办理了港澳通行证,前往香港旅游或探亲;

  而自2006年无锡开通香港直航以来,十年间,通过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前往香港的乘客,累计人数已经超过了一百万。

  都说,城市的故事因人而精彩。

  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弹指一挥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二十年来,虽然相隔千里,但距离造成的阻隔却越来越被淡化,无锡和香港,城市之间、居民之间正在通过更为密切的交往与沟通,共同书写着新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香港的20年,也是无锡的20年,更是每个无锡人成长、变化的20年。

  值此纪念香港回归20年之际,我们只想说:

  祝福香港   祝福无锡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