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读书不能依赖即时反应,要边读边思考

2017年05月01日 09:26:04 | 来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吴敬琏,江苏南京人,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改革》、《比较》、《洪范评论》的杂志主编;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著名校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经济学家张卓元说,在同一代学者里,吴先生的知识结构很新,因为他喜欢涉猎新知识,读新书。他同时也很广博,不仅研读经济学专业著作,而且读了很多人文社科图书。

  他是利用读书来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吴敬琏推崇的是那种有胆识、有气魄、有担当、敢为天下先的知识分子精神,而他本人正是这样的人文知识分子。

  青年时代,他读了一些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文学作品,深受影响。据说,大学时期,他的夫人周南与他相识和相恋,首先是因为听到了一个传说:吴敬琏可以背下整本的《资本论》。

  这当然是一种艺术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吴敬琏所富有的人文情怀。 

  吴敬琏:阅读中不能忘记思考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对信息的传播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它使大众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得信息,为大众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渠道。

  可是它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使不少人改变了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在互联网上看东西,一是比较简短,二是不能翻来覆去地琢磨,所以人们就会渐渐失去了阅读书籍甚至阅读平面媒体的习惯。上网看起来效率更高。以这样的方式阅读获得的信息量固然很大,但是筛选加工不足,只得囫囵吞枣地依赖于即时反应。

  由于现象和本质是有差别的,近期的结果和长期的结果又往往不同,因而理未易明,善未易察。

  如果我们除了在互联网上看新闻、视频资料等,不阅读的话,那么就会看现象比较多,比较关注近期的问题,而不能考虑它背后的机理,不能预见,这样就会出问题。中国的古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上网和阅读两者不可偏废。

  推荐书单

  《直面大转型时代:吴敬琏谈全面深化改革》

  内容简介:本书是吴敬琏先生关于“改革”主题的演讲文集,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内容系统明晰,深入探讨改革议题,综述重启改革的历史意义及重大影响。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