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枢》:山水墨韵

2017年07月16日 13:10:53 | 来源:南京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系列片震撼开播,节目从“天下文枢坊”的历史故事说起,分为《国子成贤》、《锦绣文章》、《诗意大地》、《山水墨韵》、《咫尺天地》、《雅韵清音》、《佛缘禅趣》、《天工开物》共八集,通过梳理无形的文化遗产,凸显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崇高的文化地位,充分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与绘画是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这两者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南京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南京是一座群星璀璨的书画之城,山水城林和历史沧桑给这些书法家、画家带来艺术上的灵感,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传世佳作!

  绚烂之极王羲之 光耀千古顾恺之

  为庆祝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南京大学博物馆举行“楮墨留真——南京大学藏金石拓片展”,100余件中国历代金石拓片集中亮相。其中最珍贵的当属海内孤本、被誉为“古代刻帖第一精品”的宋拓孤本《大观帖》,这是中国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墨迹摹本,系1934年南京大学接受捐赠后首度公开展示,迄今已有八十多年。

  《大观帖》卷六传承了900余年,历经多家递藏,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它的作者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他和其子王献之所创新定型的楷书、行书、草书,为后世万代所宗。

  王羲之7岁就开始练习书法,为了练好书法,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随着书法的日益精进,加之出生显赫,年少的王羲之有魏晋名士的脾气,而也正是他这种潇洒不羁的性格使他脱颖而出。

  魏晋的名士都注重精神世界的纯净,也许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才能写就《兰亭序》这样的“天下第一行书”,极尽用笔使锋之妙。这样的风格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

  同样是东晋时期,当时恒温大将军手下有一位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军事顾问,在建康瓦官寺画维摩诘像( 维摩诘——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待这幅画完成,他要当众点睛时,要寺僧对外宣告:观者首日须捐十万钱,二日捐五万,三日随意。由是,至开光之日,便观者如云。而点睛后的维摩诘像,据说光照一寺。当时谢安观后,赞曰:“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这幅杰作因而轰动了當時社会。而这位青年画家也因此成名,他就是一代画圣顾恺之。

  今天的瓦官寺中,顾恺之所画维摩诘像早已荡然无存,后世只能从其留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摹本来感受一代“画圣”的功力。

  在六朝时期,还有一位画家不得不提,这位画家和六朝时期的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成语“画龙点睛”也和这位画家有关。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张僧繇,传说张僧繇在南京的一座寺庙墙壁上画龙,笔下之龙被点上眼睛,遂破壁飞去。张僧繇是南朝梁时代时绘画成就最大的人。他吸收了天竺等外来艺术之长处,在中国画中首先採用凹凸晕染法,画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传神逼真。可以说,张僧繇的线描技法,相比较顾恺之的时代有所进步了。

  而在六朝之后,发端于南京的绘画艺术不断发展,中国山水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山水画南宗绚丽灿烂 人物画巨匠彪炳史册

  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建都金陵的南唐皇帝并非均为治理朝政的高手,不过在其三十多年的短暂岁月中,南唐传统书画艺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山水画“南宗”流派大家董源、巨然,花鸟画名家徐熙,人物画巨匠周文矩、顾闳中等人继往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代十国中的弱小南唐创造出了绚丽灿烂的画艺高峰。

  《夏山图》是所有传为董源的山水画中最具董源风格的杰作,代表了五代南唐山水画的最高成就。画面水面空远辽阔,一道又一道的沙碛和坡丘于水面和岸边向远处延伸;在沙碛和河岸之间,有人泛舟于河面,一叶扁舟顺水而下;岸边草木繁盛,河岸的树木形态各异,为了加深画面的纵深视感,在图中虚处,作者还绘有流动的烟雾和小溪径流。

  南京,因获自然的慷慨赐予——龙蟠虎踞,负江带山,气象万千,又得历史的频频眷顾,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象,仅六朝和南唐就诞生了一大批对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到了明末清初,南京更诞生了以地区命名的流派,这就是金陵画派。至此,在中国书画史上,金陵所蕴含的深意早已远远超出了它的地理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纵贯长江南北的城市,更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生于明末的龚贤是位金陵八家。龚贤的山水技法在吸收古人长处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对墨色的把握,已臻化境。他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远近、明暗之分,充分体现了事物的自然神态。

  和龚贤一样,金陵八家中的画家热爱金陵山水,用各自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出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

  龚贤魂归故里,但是金陵画派的文脉并未就此中断,两百多年后,新金陵画派再次进入中国美术史,新金陵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更是被今天的人们所熟悉。

  笔墨当随时代 江山如此多娇

  在江苏江苏省美术馆老馆,一场名为《近现代十二名家展》的书画精品展览,让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林风眠、吴冠中、潘天寿、李可染、黄胄等经历过近代风云变化的多位艺术大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再次济济一堂。

  江苏省美术馆老馆,原为1936年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已经在长江路上静静伫立八十余载。该馆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主楼建筑四层,立面呈“山”字形,外形简洁、庄重、典雅、大方,为西式风格,但其中融入了一些本民族的元素,是中国民国建筑中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之一。一至三层为展厅,面积共1700平方米,展线共600米,内有四根黑色大圆柱,极具特色。

  这次展出的近现代十二大名家藏品中,徐悲鸿的奔马图依旧那么抢眼。

  徐悲鸿最擅画马,这也最能反映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表达其深刻洞达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以水墨写大幅奔马、立马、群马,或神采英发,或遗世独立,生机勃勃,既寄托情怀,也在笔墨运用上把写意风格的画马技巧推到了前无古人的极致。

  上世纪30年代初,徐悲鸿受聘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次年带夫人蒋碧薇由上海迁居南京,后在友人的建议和帮助下,在傅厚岗购买了两亩荒地,修建了一座带有画室的西式二层楼房,就是后来的傅厚岗4号。

  徐悲鸿入住新居时,“九.一八”事件发生一年有余,国难当头,民不聊生。面对时局,徐悲鸿拟将新居定名为“危巢”,示“居安思危”之意。然而,其夫人蒋碧薇认为此名不吉利,只得作罢。

  新居有偌大的庭院,在画室的右侧耸立着两株高达数丈的白杨树,可以遮挡西晒的太阳。据说这样的大树,在当时的全南京一共只有三株,这里便占有其二,另外一株在城南。可惜在抗战时期,两颗白杨被砍,所幸房屋保存完好。

  除了徐悲鸿,在上二十年代末三十年初,吕凤子、张大千、颜文梁、潘玉良等画坛名流曾云集南京,其中徐悲鸿、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一时间,南京成为中国艺术重镇。而徐悲鸿和傅抱石的私交也很深。

  傅抱石,江西新余人。在徐悲鸿的帮助下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傅抱石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在南京,傅抱石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近20年。傅抱石先生无酒不成画,作品常常还落款“酒后作”,或“喝了半斤后画此幅”云云。他在南京的故居里还留下不少空酒瓶。

  1960年,江苏国画院成立,是继北京画院、上海画院之后,全国最早成立的三大画院之一。傅抱石任院长,亚明任副院长,并集中了当时江苏国画界的一批精英画家。

  1960年秋,傅抱石院长便组织了13位画家为“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1961年5月,这些画家在北京举办“山河新貌写生作品展”。作品展引起巨大反响,由此奠定了江苏省国画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新金陵画派”从此走入中国美术史。

  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一样,傅抱石对艺术的追求,并没有因为功成名就而松懈,一直到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依然激情饱满地坚持创作。

  傅抱石的《山鬼》系列是根据屈原《九歌》而绘就的作品,2017年6月5日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拍卖会上,傅抱石《山鬼》以6382.5万元成交,位居第二,而位居第一的正是傅抱石的《茅山雄姿》,这幅作品以1.87亿元拔得本场头筹。

  文艺铸灵魂 高原出高峰 

  林散之,浦口区乌江镇人氏,自幼酷爱书画诗文,自号“三痴”,曾师从国画大师黄宾虹等名师,后游学万里,既师古人、又师造化,艺术功底深厚。

  和王羲之一样,林散之书画启蒙很早,三岁即开始写写画画,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林散之老一生足迹,虽然曾经纵深腹地,游历山河,但是他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以南京为中心,兼及安徽的长江两岸。他的朋友圈中,多是故老乡贤和南京本地的书画名家。1963年,已经66岁的林散之被江苏国画院聘为专职画师,正式迁居南京中央路117号,与傅抱石、喻继高、钱松喦等大师们为邻,开始了自己艺术事业的又一高峰。也是这段岁月,林散之的艺术重心由绘画转移到了书法。直到这一时期,林散之并不为世人所知。

  六七十年代,邻国日本不少书法爱好者认为,现代书法的真传在日本,以促进中日友好、增进日本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为办刊宗旨的杂志《人民中国》因此想推出一期中国现代书法作品的特辑。经亚明的推荐,林散之的书法寄到了北京,编辑将作品转到了启功先生处。老先生观摩良久,之后竟然对这作品脱帽三鞠躬。在赵朴初处,老居士看着“林散之”这个陌生的名字,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倘能赐予墨宝,朴初不胜感谢!”

  1973年1月号的《人民中国》“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发刊,林散之老人的墨宝赫然头条,震动海内外书坛。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恭誉林老为“当代草圣”。

  林散之、胡小石、萧娴、高二适统称“金陵四老”,他们是书法领域与新金陵画派相呼应的书法大家。“金陵四老”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代表性人物,也代表了南京乃至于江苏地域杰出的书法成就。

  城市,因为文化而独特,文化,因为人才而传承。

  南京的山水之胜,使得这里的书法绘画有了因水而生的灵性和缘山而生的敦厚;南京的南北交汇与东西相接,又让这里的水墨丹青不断推陈出新,开一代之先。千年文脉在这里绵延相传,艺术大家在这里潜心耕耘,南京,让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群星璀璨,高峰迭起,这些名垂千古的大家和巨作更让南京充满文艺气质,文采斐然,光彩夺目!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