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系列片震撼开播,节目从“天下文枢坊”的历史故事说起,分为《国子成贤》、《锦绣文章》、《诗意大地》、《山水墨韵》、《咫尺天地》、《雅韵清音》、《佛缘禅趣》、《天工开物》共八集,通过梳理无形的文化遗产,凸显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崇高的文化地位,充分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天下文枢,历史选择南京城
在南京的很多地方,你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画面上同样的四个字,凸显着南京自古以来重要的城市地位,也传递着南京独特的城市气质,就是这样充满了豪气和自信的四个字:天下文枢。
“天下文枢”不仅写照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贡献和文化地位。它,也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进程中,南京这座城市本就被赋予了重任。
岁月的磨练和历史的积淀,让南京有了深刻的内涵,也有了丰富的文脉,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人才的聚集地,文化的中心。
全面解读南京“天下文枢”的地位,先要了解一个问题:为何自古以来,文化巨擘总喜欢在南京停留、栖居?南京又是如何成为全国的教育中枢,不断筛选、输出经世济国之才?
国子成贤, 曾经的世界第一大学
南京是全国高校资源最为集中、丰富的几个城市之一。现在的东南大学,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而在更久远的六百年多年前,这里已经有了一座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学:国子监。
“灯火相辉,延袤十里”,当时人们如此描绘国子监的热闹景象。这里海纳百川,宽厚包容,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这里共同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作为最高学府,国子监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也取得了丰硕的文化成就,《永乐大典》的编撰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清朝,南京国子监不再是国家最高学府。但是,不论怎么变迁,南京国子监所在的这块宝地,文脉从未断裂。不管是清末的新式学堂,还是民国时期的新“国子监”——名列亚洲高校第一的国立中央大学,乃至今天享誉全国的东南大学。这里的最高学府,一直为国人所向往。
科举中心,江南贡院成全国最大考场
江南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它是南宋建康府学、县学的考试场所。洪武三年,朱元璋宣布“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正式下诏设科取士并在这里组织了明王朝的第一次乡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这里又举行了大明帝国的第一场会试,共录取进士120人。洪武四年起,朱元璋下令连续三年都举行乡试,因此明初的江南贡院很是热闹。
南京,在大明迁都之后,仍然全方位的拥有着“天下文枢”之桂冠。也正因为此,从明朝到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权统治和区域平衡的目的,对考试制度做了一些调整,但江南贡院始终是一枝独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下才俊汇聚于此。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施耐庵……还有太多太多的历史名人,都曾经是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
直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南京贡院的规模都是举世最大的。
教育中枢,留下众多文化景观
汉朝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又形成了“左学右庙”的行为规范,即有学校的地方一般临近都要建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最早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南宋建炎年间,夫子庙遭兵火焚毁。绍兴九年(1139年)又重建,称建康江宁、上元两县县学。
既然有“左学右庙”的的建筑规范,南京当然不该只有城南这一座夫子庙。第二座夫子庙后来被毁,今天矗立在它的原址上的,是后来搬迁来的武庙。
南京明清时期其实共有三座夫子庙,还有一座就是朝天宫,它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组宫殿式古建筑群。朝天宫棂星门下的台阶至今已有150年历史,据说是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而全世界其它地方没有超过100年的石滑梯,朝天宫的石滑梯,其历史同样可说是世界之最。
夫子庙、朝天宫、江南贡院……这些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遗存,如今也都成为了点亮城市的文化景观。而类似这样,由历史上的教育机构、教育场所而衍变来的文化景观,在南京还有很多。
古时有这样的习惯,如果一个地方出了状元,就把他的故居用其姓氏命名。南京含有“状元”的地名至少十处,其中不少都冠以姓氏。南京人中的第一个状元焦竑所在的焦状元巷,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今天已经难觅其踪,不过一些类似的文化景观得以留存了下来,中华路西边的秦状元里,就以秦状元巷得名。而水西门附近还有条朱状元巷,它因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朱之蕃而得名。
在南京的街巷,类似的文化印记还有不少,它们或保留的比较完好,今天人们还可以直接感知,或只有留有残迹或者传说,更多的需要聆听历史学家的讲述。但不管如何,它们都如同肌理一般,深刻在这座城市里,使得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之中,随处可寻历史的文化基因,随处可见文化巨匠留下的有形或无形的痕迹。而这些国之骄子无一例外地从南京开始崭露头角,无疑得益于这样一些人的推动。
天下文枢,人才汇聚贯古今
1904年,河北沧州人刘春霖在南京考取状元,第二年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可以说,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也诞生在南京。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但是南京对于中国教育的贡献并未就此止步,反而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更多国之栋梁在这里脱颖而出。
李瑞清
李瑞清,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内开始广建学堂。1904年,三江师范学堂在南京的北极阁下开学,这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1906年5月,三江师范更名为两江李瑞清出任学堂监督。三江、两江前后开办八年,学生考试成绩名列江南各高等学校之冠。
李瑞清晚年虽住上海,但是他对南京感情深厚,1920年病逝前遗言“归葬金陵”。
郭秉文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在两江师范学堂旧址上所办,是我国创办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江谦为首任校长。这里要特别说一说的是1919年上任的第二任校长:郭秉文。1920年4月7日,他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次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 郭秉文任校长。经过几年发展,国立东南大学声誉鹊起。从学科结构来看,覆盖面之宽,居全国之首,超过了当时的北京大学,被称作是中国“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时至今日,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仍旧在南京的很多地方留有鲜明的印记。
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一些考场失利、情场失意的人,情绪低落之下,来到南京燕子矶投江轻生。1927年,陶行知在燕子矶立了“想一想,死不得”碑,对那些欲在此处轻生者给予当头棒喝,让一些人悬崖止步。
除了陶行知,近现代扎根南京进行教育实践探索的先行者不胜枚举,如第一位引进西方教育、被称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的陈鹤琴,又如中国近代林学、林业教育的开拓者梁希、再如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到极致的宗白华,还有孙本文、艾伟、胡焕庸、蔡翘等等,这些今天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大家当初都曾汇聚于南京,或开一门学科之先河,或教书育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推动中国发展的优秀学生。
时至今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南京既呵护着延续千年的文脉,也洗去了过去的铅华沧桑,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迈出青春而又有活力的步伐。今天的南京依旧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每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两院”院士人数全国城市第三。
是的,这座城市的过去很精彩,现在则更加彰显魅力。因为过去的一切并不只是逝去,它们不断地积淀成肥沃的土壤,释放养分,让今天的一切得到更好的滋润和生长。国子成贤,从南京出发,青年才俊由此融入时代的大发展里;海纳百川,南京又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汇聚于此,“天下文枢”的盛况更胜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