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虽然鼓了,房前污水横流;光有好空气,却吃不饱肚皮——上述情形,显然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怎样才能将“绿水青水”与“金山银山”合二为一?记者采撷了江苏一批探路典型,并邀请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寿荣研究员进行点评,以期给各地绿色发展带来启迪。
主打“一只桃”,传统农产品走出致富路
6月22日,记者来到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阳山村,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民居散落在青山脚下,四周环绕着大片绿意盎然的桃林,清新的空气中可以嗅出甜美的桃香。
“前些年村里有工厂,下雨天污水横流,和今天相比完全是两个样子。”阳山村党总支书记钱惠菊告诉记者,后来村里拆了工厂,一心一意种植水蜜桃。2012年前后,又突破传统农产品单靠销售赚钱的路径,通过土地整理发展“桃园经济”:将传统的桃园打造成环抱小镇的自然风景景观,竹篱笆、田埂花道、野趣水池等等都整理成为桃园小品,民宿也发展了起来。
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来大量游客。不少人品尝了阳山水蜜桃还不过瘾,索性到阳山村认养桃树,每棵桃树每年一千元,由村民帮助管理。村里建起了残疾人桃文化创业示范基地,18个残疾人雕刻桃艺品,去年销售了50多万元。村里还有个电商基地,8个大学生去年在网上卖水蜜桃、桃树苗、桃工艺品,年销售额150多万元。
记者在村里走访了解到,一般人家有三五亩桃园,全村人均年收入3.5万元。开设民宿、经营农家乐、销售农产品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有5万多元。村委会主任姚剑笑言,村民收入越来越富足,幸福指数很高,可以说是“在甜蜜的环境中,从事甜蜜的产业,过着甜蜜的生活”。
专家点评:“一只桃”串起了一条生态产业链,从卖桃向桃木工艺加工、桃树认养服务、电商销售延伸,集聚了农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传统农业如何成长出现代产业,阳山村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立足生态优势,发挥“边缘效应”,小果业可以做出大产业,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规模效应和产业链集聚效益,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产业优势、财富优势、幸福优势。
培育“一方草”,“无中生有”变出摇钱树
去年,常州市新北区梅林村获得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称号。除了环境美,还因为梅林拥有良好的特色产业——草坪种植。
梅林村村民张建中,种植草坪已经7年。2004年,村里引进草坪种植技术,一开始村民谁也不愿意吃“螃蟹”。后来,村干部带头种植了60亩草坪,两年后发展到了100多亩,并成立了合作社。在村里的带动下,张建中种起了草坪,如今他的草坪面积已经达到了200亩。
“我们的草坪产业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应用无土黄沙栽培技术,保证不破坏土壤耕作层。种植的草坪不仅用于大工程,还用在了城市园林绿化、足球场、高档小区的配套上。”梅林村副主任刘峰介绍,现在全村草坪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多亩,村里近70%的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年人均收入在一万五千块以上。
草坪产业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同时也改善了梅林村的生态环境。从2013年开始,每年夏天到秋天都会有上千只白鹭迁徙至此,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专家点评:种植是农业土地的基本功能。但固守传统种植只能解决生计,较难实现富裕。想要土地上种出富裕,关键在于种什么与如何种。梅林村的成功在于:在维护土地良好生态本底的基础上,走特种种植业——草坪种植,大幅提高了种植的附加值,走的是生态产业的特色化、差别化发展路径。发展生态农业,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因子引入传统农业中来,尊重土地、保护土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组织方式,一定能够种出财富、填鼓钱袋。
深耕“一片湖”,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船行泰州溱湖湿地公园,时有水鸟唱于芦丛之中,野凫绕于游船之旁。溱潼镇镇长曹福荣告诉记者,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经过试点验收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由于生态保护得好,旅游发展越来越旺,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爱溱湖风光好,地上的花草空中的鸟,空气新鲜河水清,白鹭灰鹭喳喳叫……”这是一天学都没上过的六旬老人徐五林自编自唱的歌。徐大妈是溱湖之滨湖南村农民。几年前,她成了溱湖景区的一名船娘。她笑声爽朗,“村里有40多位老人在景区当船娘。这里空气好、环境美,我们摇摇船唱唱歌正好锻炼身体,工资一个月也有一千多,心情好得很!”
26岁的湖南村小伙周小杰,在景区从事游船调度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20岁时我到苏州打工,后来溱潼发展旅游,家人就把我喊回来了。”周小杰说,原来村里穷,娶媳妇都难。这几年,湖南村在外打工的小伙陆续回村,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到景区上班,也根本不愁找媳妇了,“我就娶了个本村的!”
25岁的徐锋,4月刚在湖南村开了农村淘宝店,帮助不会网购的村民购物。“每个月的消费大约5、6万元,主要购买服装和日用品。前一阵农忙,还帮村民网购了14万元化肥。”通过销售提成及阿里巴巴和政府的奖励,徐锋每月收入超过万元。“因为有旅游,我们村的消费能力还是蛮强的。我这个店新开张,来网购的才一两百人,全村有5000人呢,以后生意肯定还要好。”
专家点评:生态旅游能否做大、做强、做久,做成富民产业,关键在于旅游主题的吸引力、传播力。溱湖湿地公园没有停留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上,而是“顺水而为”,把会船争流、船娘民歌等活的题材进行充分发挥,让“静”的优质生态与“动”的优美船歌自然结合,使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得益彰。在此过程中,当地居民成为生态公园中最有活力的因素,成为生态旅游的主体,从而更多地分享到了生态旅游红利。
精修“一间房”,“老板娘经济”越来越火
“别说今天,明后天,包括周末的房间全部被预订了。” 5月15日,面对来访的客人,宜兴湖㳇镇民宿“原舍溪上”的主人张彩英笑着说,自家的老宅自2016年10月改造成民宿以来,客源持续增多,房间经常不够用。
推开窗,溪水从“原舍溪上”的窗边哗哗流过。溪水另一侧,绿树成荫,不时会传来鸟鸣声。“我们这环境特别好。”张彩英说,“原舍溪上”开业后,月净利润保持在10万元左右。
张彩英的“原舍溪上”是当地篱笆驿站旅游合作社代管的成员之一。合作社牵头人黄亚云清晰地记得,十年前的湖㳇还是厂房集聚、污水横流。幸而2007年,当地痛下决心,关停了300多家工业企业,探求生态旅游发展之路,终于塑造出全国闻名的“深氧界”乡村旅游品牌。黄亚云就是当地最早开办农家乐的“老板娘”。
2012年,她牵头成立了篱笆驿站旅游,带领村民搞精品民宿建设,坚持农户自愿原则,采取“裸租、合伙、代管”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村民资产性收入的增长。“大家都做民宿,不怕抢了自家生意?”面对很多人的疑问,黄亚云哈哈一笑:“这里生态太好了,旅游市场大得很,‘老板娘经济’只会越来越火呀!”
专家点评:宜兴的生态竹海、天然溶洞天下闻名。旅游、养生是全面小康时代城乡居民的休闲方式与生活追求。湖㳇把传统民宅改造为精致民宿,推动民宿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形式经营,实现了生态优势与生态旅游、生态养生的跨界融合,在为社会提供生态休闲和养生健康服务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找到了生态富民的新路子。再次证明了,只要科学适度开发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加强生态旅游的组织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