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无锡的明天更美好,心中永远的坐标

2017年05月20日 14:23:13 | 来源:无锡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诜诜贤才,建言献策。5月19日-21日,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将在南京举行,这次会议对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和制造业独特优势,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增创江苏发展新优势,为“两聚一高”凝心聚力、引智引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会议期间,众多无锡英才将回到家乡无锡共叙乡情、共筑梦想。

  值此之际,我们为这次大会特别策划了一批报道,聚焦原籍无锡以及在无锡这片热土上奋斗的“无锡人”,以期分享他们在外辛苦打拼的经历、传递好他们对家乡父老的情义和建言。现摘取报道中的精彩部分以飨读者。


  唐英年:无锡和香港优势互补空间很大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

  谈及加强香港与家乡的联系,唐英年认为,可以在两个方面大有作为,一是经济方面互补发展。香港发展最好的是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无锡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实体经济如果没有金融业的补充发展会产生限制,金融业没有为实体经济服务那也是名不副实,所以双方的互补发展有很大空间;另一方面是文化交流合作,无锡的惠山泥人、留青竹刻、书法绘画、陶艺等都是在国内外深受欢迎的文化产品,香港是个国际平台,画廊、拍卖都做得很成功,所以这方面和无锡未来的合作发展绝对有条件成为新的亮点。

  “无锡工商业基础雄厚,江苏又是制造业强省,但受制于地理空间有限,企业家如果能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发展舞台更大。”唐英年多次在公开场合建议,无锡企业应该多研究世界和国家的大形势,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开拓更大的空间。


  俞敏洪:让无锡人爱上 “无锡制造”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对于无锡的发展,俞敏洪特别提到,希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能得到良好的环境支持,政府部门应该特别重视。在俞敏洪看来,江苏下一步将面临消费领域的升级。“所谓的消费领域的升级就是人们从买最普通的产品到买最好的产品。江苏如果在这方面制造业赶不上,很容易变成江苏人民统统买进口产品了。就像买个马桶盖还要跑到国外一样。”

  俞敏洪表示,希望江苏的下一步经济发展能借助“消费需求提高”这股“东风”,推出自己的制造业品牌,让江苏人都愿意用江苏品牌。

  提起家乡江阴,俞敏洪无限怀念。他告诉记者,他对家乡最牵挂的就是环境保护。“江苏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以环保为前提的阶段,应对已经污染的江河湖泊进行清理,太湖再也不能暴发蓝藻灾害了。”


  褚君浩:在世界科创潮流中找准无锡定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

  褚君浩指出,目前在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全国尚缺少一个扮演科研公共服务角色的大型实验室,无锡不妨在这方面抓住机遇动些脑筋。大型实验室的建立将会带动新能源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以及高端人才要素的流动,将大大提高区域经济的活跃度。他还建议宜兴利用“教授之乡”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高等院校,补齐短板。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建设“科创中心”。为打造“科创中心”,上海将重点推进的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包括大飞机、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汽车、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材料基因组、新一代核能、量子通信、深海科学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工程,也正在或即将在上海落地布局。“由于地理上靠近上海,产业匹配度比较高,无锡应该积极研究,如何在这一轮科创潮流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褚君浩说。


  许智宏:希望家乡科教事业更上一层楼

  ■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以来,无锡的大学一直不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软微学院无锡基地运行良好,毕业生也有力地加强了无锡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整个北大软微学院都能搬到无锡来,进一步扩大规模,这样对于促进当地发展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当问到退休后的生活时,许老显得激情依旧,“退休后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治水与生态保护领域。无锡这片锦绣江南最美的一方水土,绝不能因为水污染而失去明天。”已经年逾古稀的许智宏,第二天就要奔赴外地参加一个关于水污染治理的学术研讨会,但他依然显得精神矍铄,热情洋溢。也许,自小时候开始与大自然为伴时,他就许下了甘当一生“大自然园丁”的誓言,这其中既有对于自然奥秘的向往,也包含了日后对于故乡的恋恋深情。


  孙尚武:无锡应向世界展示她的“厚度”与“深度”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

  孙尚武十分看好家乡的发展,他认为经济上,无锡的产业已经开始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实体经济又有比较好的沉淀;人才储备上,无锡的历任领导对无锡的人才引进都十分看重,加上有江南大学等高校的人才储备,且无锡临近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确实能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留下来。有了人才,就有了发展的空间。“来到过我的家乡的同事、朋友,都对无锡有很高的赞扬,无锡有很多可讲的故事,下一步应该是提高我们无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在海外的平台上。”孙尚武说。

  孙尚武认为,无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许多发展迅猛的产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无锡都有着足够的支撑来大幅提高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郑立荣:希望无锡发展成“物联网生活实验室”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

  郑立荣表示,新兴产业都会先经历高潮,再经历低谷,进而调整、优胜劣汰,通过资源整合、积蓄能量,最后迎来爆发期。无锡目前属于积累期、调整期,看似有些低迷,但决不能轻易放弃,“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物联网不应该是短期看到社会效益与利益回报的产业。科研领域更不能短视、着急,假如不能静下心来安安稳稳地把事情做好,那么结果就是效率低下,甚至到最后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东西。”郑立荣认为目前无锡物联网最缺的就是生态系统、生态链,无锡可以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先做物联网产业的体系架构。将无锡打造为“物联网生活实验室”,由政府提供标准体系,吸引企业过来搞研发,如果有好的东西研发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采购的形式将技术应用起来,而不是直接拨款给企业去做项目,“可以向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学习,它的‘移动谷’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全世界做移动通信的企业都会到那边去搞研发”。


  朱邦芬:希望无锡能成为中国的“硅谷”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邦芬是宜兴人,他觉得,当前,宜兴或无锡在文教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突出表现为缺少高水平的大学。“如果想通过科教兴市,没有好的大学不行。现有的一些大学虽然有的学科有名气,但是整体与苏州、南京的大学还有明显的差距。城市发展要靠科教,科教落后,城市就会落后。”

  近年来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较快,作为这方面的专家,对家乡的产业发展,朱邦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朱邦芬认为,产业强市需要从基础研究抓起。而研发的周期长,需要有较好的科教创新来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产业与大学、基础研究与创新创业都必须相辅相成,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美国的硅谷就是得益于斯坦福大学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而无锡目前迫切需要的,是通过科教的力量带动经济,“一流大学会对经济发展起引导作用和辐射作用。希望无锡也能成为中国的‘硅谷’。”


  过敏意:无锡抓准工业互联网发展契机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主任

  “无锡做了这么多年的物联网,真正走进老百姓生活的项目还不多。”过敏意认为,无锡下一步应考虑,大数据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上开展探索,这个方向尚处起步阶段,未来拥有不错的前景。

  交通大数据也大有可为。交通大数据目前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崭露头角,与广大老百姓的出行密切相关,比如购买火车票和地图导航还有地铁换乘以及交通疏导等都用到大数据。这些领域无锡都应该加紧探索步伐。

  围绕产业强市,重振制造业产业雄风,过敏意建议家乡关注“工业互联网”这个发展契机。无锡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完整的工业生产配套体系、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和贴近消费市场的终端渠道都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当务之急是找准互联网与工业的契合点,以平台发展带动项目应用、占领标准体系的制高点,从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刘江:产业项目还需更多沉淀和创新

  ■无锡生命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刘江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创新技术应给予特别的扶持政策。生物医药的创新创业本身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包括时间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在国内进行原创新药的开发更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将一些重大疾病的新药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许多地方都在加大力气展开项目招引,各个地方开始拼政策给优惠,这导致不少项目徘徊在几个城市之间谈条件,总体上项目招引比较浮躁。”刘江说,无锡正在大力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建议在项目招引的同时,相关部门能对多年来招引的项目进行梳理分类,对于一些有潜力的、能够在未来开拓广阔市场空间的项目进行深度扶持引导,“生物制药类创新企业,如果从初创期开始能持续成长五到十年时间的,一定是很有潜力的。”


  沈开艳:培育“最无锡”的城市名片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为城市发展研究专家,沈开艳曾研究发现,长三角15个城市产业结构高度趋同,除了金融业,其他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都和无锡当时制定的支柱产业发展目标重合。她建议无锡通过产学研结合,把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学科优势打造成城市的产业优势。无锡有很好的工业基础,重提“产业强市”战略是对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制造业支撑不行,应当双轮驱动,一手抓好现代服务业,一手发展先进制造业。

  她说,无锡有辉煌的过去,民族工商业、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现在我们应该用什么让别人羡慕这个城市?无锡是一座生长欲望很强的城市,这是好事,但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问题,站在高起点上、以长远眼光做好城市系统规划,把城市质量搞上去,这样一定更有发展后劲。


  方翀:大学是无锡长足发展的强大支撑

  ■美国伯克利大学终身教授

  这些年虽然身在海外,但方翀始终心系祖国和家乡的发展。他说,无锡科教氛围浓厚,经济发达,很早就有了工业园区,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开放型城市。特别是近年来,无锡在光伏产业、物联网和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振奋,无锡还屡次荣登国家宜居城市榜单,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个地方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好的综合性大学来支撑。”方翀认为,过去,无锡在技术应用科研领域的积极探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他建议,下阶段,无锡能引进或创建更多综合性大学及高新技术研究所,不断加大对基础学科的建设力度,获得更多前沿发现,从而抢抓高科技引领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推进城市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赵阳: 一个开放的城市,要增强人才黏度

  ■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

  很多人都问过赵阳,当初为什么选择无锡?他说很简单,因为无锡当时就是中国半导体生产基地,培养集聚了很多人才;落户无锡之后,他更深切地感受到地方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想当初,美新在新辉环路上建厂房时,旁边还都是空地;如今这儿成了行业内的“黄埔军校”。

  作为无锡市第16位中国绿卡持有者,在赵阳眼中,无锡有着相当不错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非常开放的城市,“应该如此。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要靠引进人才。”

  除了科技创新,赵阳坚持的另一件事就是拍照。闲来没事,他会在无锡到处乱转,到现在差不多拍了有几万张关于无锡的照片,在电脑里做了五份备份。在他的镜头里,古运河畔小桥流水、春日里怒放的樱花、碧波浩渺的太湖……构成了一座温婉美丽的江南水乡城市。

  详细报道可见5月20日的无锡日报3、4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