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 匠心独绣

2017年05月10日 17:04:09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苏绣老艺术家们在指导创作 

  细雨淅沥的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如一幅氤氲润泽的水墨;园畔的小楼里,一群与苏绣结缘了一个甲子的艺人,用一针一线对话光阴,成就了当代苏绣的一抹亮色。

  苏绣的准确起源时间已难以考证,春秋时晋平公派人出使吴国,吴国迎接晋使的队伍中“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是较早记录吴国吴人使用绣衣的一幕。经考古发现的苏州地区最早的苏绣实物出自宋代:1956年3月虎丘塔出土了宋代刺绣经帙,1978年4月瑞光塔出土了宋代刺绣经袱。苏绣技艺的成熟运用和商品化,在宋代已颇具规模。 

  明清两朝,吴门画派的兴盛与文人文化的泽被令苏绣的发展蔚为壮观:绣品出现了宫货绣、商品绣和闺阁绣之分,宫货绣专为宫廷所用,富丽精巧不计成本;专门生产商品绣的绣庄大量出现;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闺阁绣奉文人画为宗,代表了明代苏绣的最高水平。 

  在“家家有绣绷,户户在刺绣”的清代苏州,商品绣壮大成为行业,形成了绣庄业、戏衣业、零剪业三个行业公所,苏州因此被称为“绣市”。道光年间有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苏绣在全国刺绣行业与专业中的首要地位,基础渐成。 

  1958年,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位于环秀山庄内。从那时起,一幅幅记录了苏绣技艺与审美的精品杰作从这里走出古城、走向国际,把苏绣与苏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资料显示,从1956年至2001年,就有近百幅苏绣精品作为国礼和重要礼品,见证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光辉成就,其中包括了1972年赠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双面绣《鸣春图》,1973年赠予法国总统蓬皮杜的双面绣《波斯猫》,1986年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乱针绣《女王肖像》……香港、澳门回归这样的历史时刻,也有苏绣精品传达了举国欢庆的喜悦与振奋。 

  国礼频出之地的产品,当然是质量超群,苏州刺绣研究所历年来获得了大量国内外展会奖、专业奖。“几十年来,我们的作品在各类展厅、赛场中一直是最引人注目的焦点。”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深以为荣,为什么?“因为苏州刺绣研究所作为苏绣技艺的传承保护单位,始终恪守技艺的核心,坚持原真性的传承、创作,没有一点折扣。”例如在勾稿这个环节,为了忠实原作、表现层次,保证最终的绣稿灵活丰富,设计人员应该将描稿的纹样勾于半透明玻璃纸上,如此一来,时间与人力花费不小,2012年为祝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六十周年而特别绣制的女王肖像国礼,仅勾稿环节就花了一个月,技术人员用毛笔一笔一笔将女王照片描出来,制作者赵丽亚最终可以几近完美地表现出女王帽顶翎羽的细微变化,正是以一笔也错漏不得的勾稿为基准。相比之下,为缩短工期以电脑喷绘彩复代替传统勾稿的产品,从技术核心的原真性来看,似乎很难再说是苏绣作品了。 

  然而更有难度的是,苏绣人才培养所需周期较长,至少要8至10年才能培养出一个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苏绣艺人,至少要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才可能独立完成绣品制作。多位当代苏绣杰出艺人都有深厚的童子功:顾文霞7岁学艺、何晓10岁拿起绣针,是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反复的学习训练,才保证了老艺人们一生都沉浸在苏绣的技艺与艺术世界中,心无旁骛地用一针一线绣制出自然之美、艺术之魅,成就了苏绣技艺六十年来的光荣印迹。不论她们在不同题材上的出类拔萃有多么丰富,这些灵秀聪慧的水乡女子内心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可比环秀山庄内那一峰峰玲珑剔透、气势不凡的坚硬湖石。 

  对技艺的依恋程度,几乎可以视为判别一位苏绣艺人是否成功的依据之一。自从一年多前苏州刺绣研究所传承研究室成立以来,每逢周一上午,何晓、牟志红、李华、徐霞琴、黄春娅五位传承老师,就会齐聚所内“转作品”,遇到什么问题,出现哪些状况,老师们现场会诊,交流讨论,指点迷津……与绣针、绷架的一生相守已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