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青:来自镇江的“美国女杰”

2017年05月02日 17:54:29 | 来源:镇江广播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高雨青博士,江苏镇江人,曾任IBM T.J.Watson研究中心认知科学首席研究员和IBM杰出工程师,现任微软公司合伙人,人工智能工程院知识图部门总监。2008年获IEEE Fellow(院士)。2009年度Anita Borg美国三大女杰奖获奖者之一(创新奖)。成为来自中国大陆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女性。

image001.jpg

  高雨青博士出生在江苏最南端的小城高淳,她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母亲是一名高中老师。小时候的高雨青,生活在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的简陋的小城里,因为是家里的长女,所以她还承担着每天从自来水集中供应点往家里挑水的任务,那会儿她才十几岁呀。在那个物质和知识都相当匮乏的年代,收音机成了她唯一获取外界知识的途径。小城里买点小东西都是用旧报纸包着,她常常帮外婆买盐而沉浸在那张小小的包盐的报纸里,还在上小学时她就偷偷阅读了妈妈藏在家里的《红楼梦》《青春之歌》《牛氓》等文学名著,然而收音机里播的关于科学发明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深深地震撼着她,她把利用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image002.jpg

image004.jpg

  童年的高雨青姐妹仨(后为高雨青)

  从收音机里她看见了那非常遥远而令人向往的世界,期待着去探索那个神秘的世界。上中学时,她特别痴迷几何证明题,每天都要老师多留几道难度特大的证明题带回家去做。第二天一大早,到学校跟其他几个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交流证明结果,成为她中学时最美好的记忆。1976年她随父母举家迁到了镇江,进入了镇江第一中学,镇江也是她父亲的老家。70年代末高雨青考进了南京邮电学院,那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刚刚在文革后恢复。雨青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那时只有2%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大学,而其中只有10%的女生。那时候性别平等并不是学校关心的事,而电子工程在规划者眼里也不是适合女生学习的。来到大学,这里的宿舍、大教室,有电脑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对于雨青来说就是个天堂。

image005.jpg

  高雨青姐妹仨(后为高雨青)

  随后的10年高雨青获得了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 又在南京东南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那个10年里,每当过年过节她回到镇江的父母身边时,总有邻居好心地问她,你毕业了没有啊?她也总是简单地回答一句,还没呢。邻居们不知就里,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她的妹妹们常常取笑她说,下次你就告诉别人,我毕不了业了,我蹲班儿呢。

image006.jpg

  高雨青和妹妹(右为高雨青)

  博士毕业后她去了中国科学院,在那里,她开发了基于她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有限的词汇的实时中文语音识别系统,这是一项重大发明。她也因此获得了国务院的表彰,被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授予为有突出成就的青年科学家。总理的表彰似乎离她的奋斗目标又近了一步。

image007.jpg

  1992年她到法国做博士后研究,然后,她加入了美国苹果公司,领导了苹果公司第一代中文听写商业产品的开发。1995年,雨青加入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在2000年末,雨青的语音翻译研究方案被IBM超前研究计划接收。口语到口语翻译很复杂,由各种元素组成,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文字到口语转换。这样的新技术需要根据上下文增加语义,以协助语音识别。实时系统还需要解决由于算法复杂性和实时性而产生的计算强度。2001年初IBM决定投资实时语音翻译系统的研究,雨青被任命为研究负责人。她带领她的团队在当时世界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大展身手,提出了许多可行算法,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三十多项专利。

image008.jpg

  从中国到法国,再到美国,一路走来,高雨青始终牢记自己的两个重要指导原则: 专注,风险创新。她常常感慨:如果没有那两个原则,我不可能走到当时的那个地步, 那我将来也不会有机会继续下去。 回头望去可以发现,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必须在见到光明之前,就要做出决定, 并没有已知的终点能给予明确指导来决策。 然而,没有挑战和克服困难的愿望,就没有创新。多年以后,当她到达法国成为博士后研究者时,“专注”这个词语,有了真正的含义。语言,环境,文化,视频,和离开家庭等多种状况都是困扰需要调整。能让她继续保持专注的,是把研究作为她的重心。在她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对自己说,尽管目前处境困难,尽管你必须加倍地工作,你会走过难关。 雨青的导师可以见证,她在实验室里阅读论文,推导公式,验证测试结果,日夜工作。这些经验似乎让许多希望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朋友特别是女青年觉得障碍重重,印象中科研的道路非常艰难。但是在雨青看来,科学研究看似有许多乏味的地方,但是最后你会发现,创新和解谜乐趣非凡。

image009.jpg

  高雨青接受三大女杰颁奖

  2000年,在高雨青从事语音识别技术十四年并有一些商业产品和研究成果之后,她发现语音技术在采用统计学手段开发,进入了一个成长缓慢期,她认为采用原来的手段继续改进,不会产生突破。于是她提出了一个新的提议,即基于语义的直接翻译算法。最后通过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就是MASTOR。语言识别和翻译两者是无底的挑战。在研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口语对口语的翻译这种需要创新想法,寻找革命性的突破就能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容易地互相沟通。有这么多非常高的目标,他们每天都会遇到困难。她经常发现,当她克服了一个技术难题,又会有10个新的难题等着被攻克。每天都有新的体验,回报也非常地吸引人。MASTOR的巨大潜在应用,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更加明显,比如在人道主义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和当地居民的沟通可以减少延误和损失,已经误解造成的冲突。 MASTOR的成就已经被许多组织认可,在2007年雨青将之转化成IBM的一种专业用产品。而雨青在这个项目中起的重要作用,对她来说非常特别。她曾经这么刻画自己:听着收音机,看着公共汽车经过,想象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渴望自己成为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在那个时候,这个梦想貌似是不可能的。而今天,在众多同事和亲友的支持下,这个梦想已经成真。

image010.jpg

  高雨青幸福的一家(右二为儿子,右一是他们的儿媳妇)

  雨青胸怀远大目标,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孩子。这不是一个虎妈的故事,但是家里自然就长出了一个小老虎。儿子看到妈妈夜以继日勤奋工作,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也下决心要做一个像妈妈一样的科学家。所以从来不需要父母督促,儿子努力学习,服务社会,关心别人。在高中期间当选为年级学生会主席,高中毕业时为年级成绩第一名,SAT(美国高考)满分,被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哈弗大学同时录取。进入哈弗大学以后儿子继续努力又以优秀毕业生(High Honor)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和数学专业。雨青言传身教成功地把“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自己家的孩子。

  高雨青博士非常低调,低调到她这么多年来在国外取得的成就作为她的妹妹们一概不知,三年前妹妹在一次同学聚会时说到了姐姐的名字,一位海外的同学当得知高雨青是她姐姐时,肃然起敬,说,你姐那是才大牛,是真正的大科学家呀。全美三大女杰获奖者可是非同一般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家人才知道原来高雨青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美国三大女杰之一了。

  高雨青的创新动力来自于是她的信念,就是: 如果消除语言障碍,使人们能够容易相互理解沟通,世界将走向和平,这个从收音机里走出来的科学家为实现她利用技术积极改变世界的目标不懈努力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