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专注一件事 丹阳“眼镜工匠”的一天

2017年04月27日 15:04:30 | 来源:丹阳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江苏丹阳,“眼镜”已成为这座小城的标签。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界,眼镜生产企业近600家,从业人员多达近8万人。许生炎只是8万人的一个,职务是某眼镜集团研发部主任,但他更喜欢被称为“眼镜工匠”——“李克强总理前段时间提‘工匠精神’,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一生专注一件事,做到极致。” 他说。

  许生炎是一位“工作狂”,他曾经为了攻克树脂镜片的光学薄膜技术,最长连续20多天不回家。他的办公室很简单,电脑桌、电脑、茶几各一,椅子几把。每天早上,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今天的工作安排,他有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就会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记录下来。

  许生炎在实验室查看喷雾眼镜的设计进度。喷雾眼镜就是为了解决人们长期坐在电脑面前眼睛干涩的问题,在镜架里面放置电池与储水装置。眼镜干涩的时候,触摸一下,眼镜上方就会喷射水雾。这一设计听起来容易,但是真正研发起来却很难。如何解决电池电量、以及储水量的问题,都是他们需要进一步解决与优化的。

  许生炎手上的这块镜片就可以防止雾化。一般镜片在温度突然变化,或者湿度很大的时候,会起雾,防雾镜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1973年开始,高中毕业后的许生炎就一直从事眼镜行业工作,工作期间他还拿到了机械专业的大专文聘。如今他已经60岁了,依然坚持在岗位,他喜欢这份工作,眼镜研发工作是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也是他惟一的爱好。他说,他不需要懒觉,也不喜欢吃大餐,只要有研发,他就很满足。

  许生炎说自己很疯狂,曾在攻克技术难题的时候,整整五年就休息了一天,那段时间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少是16个小时。他说,那几年最大的遗憾,就是女儿大学没有考好,他没有时间过问女儿的功课。

  女儿是他的骄傲。“我女儿学英语,过了专八,毕业后应聘去了银行,那些金融专业的硕士都没有被录取,她一个学英语的被录用了。”让他欣慰的是,女儿也理解他,觉得父亲很棒。

  许生炎回忆,最早的镜片就是把玻璃划成一个圆形,然后经过十几道工序,把它磨成一定的弧度,镜片就生产出来了,而现在树脂镜片完全颠覆了当年的生产方式,图为合模,即按模具装配表,将清洗合格的模具用密封圈或者胶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

  许生炎介绍说,他所在的集团从1994年开始在国内率先进行树脂镜片研发,1998年初步形成产品,产品技术在国内虽然领先,但真正规模性发展是从2002年才开始的。

  合模完成后,要将磨具转移到配料注入室,将配置好的原料采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从密封圈注入孔注入到已组装好的模具中。

  模具填充好以后,需要进行固化。许生炎介绍说,其实就是把充填好的模具送到固化炉中加热,不同规格的镜片按照不同的固化曲线和控制程序进行加热。

  一次固化需要20多个小时,出炉后,将镜片与模具进行分离,半制品两侧是玻璃模具,中间为透明的树脂镜片,毛坯镜片就这样诞生了。毛坯镜片出来之后还要进行二次固化、着色、加硬等多道工序。

  当年的手工作坊和如今机械化的生产完全没法比。许生炎说即使到现在,一般情况下,眼镜架也要50个工序,镜片要七八十个工序。一副眼镜真正完成可能要将近200道工序。

  镜架的组装可是个细致活,许生炎说,到了这个年纪再想组装镜架,那真是困难。因为镜架上的螺丝都非常小,需要用专门的螺丝刀进行组装。

  除了组装的金属镜架,现在还有数控机床直接产出的合金镜架,这种镜架就实现了自动化。许生炎说,未来做眼镜的过程将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这也是他们现在努力的方向之一。

  镜架和镜片都完成之后,再进行装配。这样一副眼镜就诞生了。

  许生炎目前还管理丹阳眼镜行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是在政府引导下,由万新光学集团投资组建的。平台现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检测、实验仪器设备200余台套,覆盖了眼镜产品国际标准技术指标的检测功能,更具备眼镜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跟踪性测试。

  此外,该平台目前与国内二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是13家高校指定的校外实验基地,广泛密集地多项原创性技术合作研发产生了百余件专利技术。

  难得空闲,许生炎会看一看眼镜行业相关的书籍与杂志,他的妻子和他一个集团,夫妻俩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饭,“除了研究眼镜,已经别无他求。”他对这种生活很是满足。

    谈及未来的计划,许生炎很矛盾,他想退休,想把位置让给年轻人,但是又想看到并且参与到眼镜未来的发展中去,“希望年轻人能传承‘工匠精神’,眼镜是丹阳的标志,眼镜工匠一定要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这才配得上‘丹阳眼镜’这个称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