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何志刚:记得家乡每个角落

2017年04月27日 09:12:44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波士顿长木区,被称为医者心中的圣地,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十多家世界顶尖的医院、学校和研究所就座落在此。充满年代感的建筑群中,最高的那幢现代化玻璃幕墙大楼——波士顿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里,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何志刚正领导着一项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革命——神经修复再生。这位从高淳漆桥镇走出来的普通农家子弟,秉持着高淳人与生俱来的淳朴气质,十几年如一日沉浸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在这片医学“禁区”中,何志刚教授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调节神经再生的通路,为人类攻克神经系统疾病打开一扇神秘之门。

  首次发现神经再生,让他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初春的波士顿气温飘忽不定,一场小雨让空气中寒意凝结,何志刚教授推门走出研究中心的一瞬间却让我们从心底升出一股暖流。

何志刚教授在实验室。

  何志刚教授在实验室

  他身穿一件再平常不过的黑色抓绒背心,因为洗的次数多了略有些泛旧;黑发中已有些许白发,但脸上却没有太多岁月的痕迹。因为见到家乡来的记者,明亮的眼睛透出深深的笑意,更显得神采奕奕而富有活力。他热情地问好,带我们前往楼上的实验室。

  很难想象,就在眼前这间被各种仪器、瓶瓶罐罐塞满了的实验室里,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现了神经再生。而这一发现的主导者何志刚教授,身为全球总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却更像一位熟悉又很有修养的邻居,正热心地领你去看他心爱的花圃一般,极为耐心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实验室和团队成员。

  2008年,何志刚团队首次向世界证明了定向抑制细胞内一个分子,可诱导神经轴突的再生;2015年,他们又在小鼠实验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视神经再生。这些科研成果听起来让普通人很难理解,何志刚用通俗的举例让我们迅速抓住了要领:“有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神经受到损害而产生的,比如脊髓损伤、中风等等。由于中枢神经通常是不可以再生的,因而这一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个医学难题。举个例子,中枢神经通道就像一根电话线,大脑要控制身体每个部位的活动,主要通讯渠道就是神经纤维,长久以来这一通道一旦断了就不能修复。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它不能修复。知道后我们就可以设计神经修复的办法。而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调节神经再生的通路,历史上第一次在动物模型身上实现了促进神经再生,这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神经再生。”

  证明了哺乳动物神经再生的可能性,便给设计神经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人类攻克神经系统疾病的大门,也让许多过去无法治愈的疾病有了康复的可能,比如说让瘫痪的人能够重新站起来。由于何志刚教授的研究成果得以被世界上很多实验室复制,使得这一研究的效果进一步放大,“目前,我们致力于将这一发现转变为临床的治疗途径,尽管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他的同事、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主任woolf博士与何志刚认识已有20年,在他看来,想要有突破就得冒险、创新和不被拘泥,而这些都是何志刚身上展现出来的特质,“他的每项工作都显示了‘喔,为什么我没想到这个’,这让他成为一个大科学家。而且,他很慷慨,有同情心,很乐意与人合作分享,帮助他人,这让人感觉很温暖。”

  老家高淳民风淳朴,使他具备了做科学最基本的素质

  像许多“60后”一样,出生于高淳农村的何志刚有着不一般的求学经历。他的中学时代处于文革后期和文革刚刚结束恢复高考的时候,各地对基础教育又重新重视起来了,但长期以来受到损害的基础教育系统却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运转,以至于何志刚的高中时代在短短2年间经历了墙围中学、漆桥中学、高淳县中学三所学校。如今的学校里,14岁的孩子还只是名初中生,可是在1979年,年仅14岁的何志刚就考入南京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大学本科生。

  1984年何志刚毕业于南医临床医学专业,1987年获南医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可以说,在高淳和南京的学习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遗传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加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神经再生分子机制研究,2011年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对于这样一个身份,他并没有感觉到太多惊喜,只是视作“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已”,有助于他进一步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

  回首这些年搞科研走来的路,何志刚认为早年在高淳和南京的求学经历对自己后来的发展影响至深。老家高淳民风淳朴,大家都朴实求真,这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是做科学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年轻时遇到许多好老师、好同学,被他看作是一生的“幸运”,不仅是拓展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好眼光,形成了看问题的独到视角。

  “我到现在都非常感谢我的中学数学老师李箕禄老师,他从初一一直教到我高一,让我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我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虽然高考政治只考了20多分,也还考上了大学。而且,我现在虽然做生物,但数学是必不可少的。”让何志刚感恩的还有在南医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蔡海江老师:“他对我们非常严格,也很有批判精神,虽然当时我对他非常不满,可现在回想起来对我是很有帮助的,实际上老师对我们也是非常好的。我的操作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还记得有一次做实验时,把一个盐酸罐子打翻了,蔡老师为了帮我,把自己衣服都烧了个洞。当时我们那个实验室很不错,同学之间互相问问题,学术氛围浓厚,为我后来到加拿大和美国搞研究铺了很好的底子。一路走过来,那些经历都非常重要。”

  饮水思源感念家乡,每个角落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为了配合这次江苏发展大会的采访,何志刚教授不仅在百忙之中专门空出了一个上午接受采访,晚上还盛情邀请记者到家中作客,这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了在海外发展的江苏人的日常生活。

著名的波士顿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著名的波士顿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像许多美国家庭一样,工作在城内、居住在城外,晚高峰从哈佛大学医学院开车回家,何志刚在路上也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堵车是家常便饭,住这么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有个好学区。他和同样来自南京的妻子平时都很忙,工作之外的时间通常就是围着孩子转。大女儿17岁,正为申请一所好大学而努力学习;小女儿9岁,一看见爸爸进门就扑上来撒娇。

  在何志刚教授家的院子里,没有养别的宠物,而是像一些中国农村家庭一样,养了几只老母鸡。因为我们这些来自老家的客人到来,夫妻俩专门拿出了好几只自家母鸡下的蛋来,何教授亲自下厨给我们炒菜。“一直觉得南京的盐水鸭好吃,现在我自己也能做得很好了,关键是我太太喜欢吃。”回到家里的何志刚更健谈,而且是无话不谈。他特别想念家乡的许多美食,“尤其是乌饭,糯米浸泡了乌饭汁,做成糯米团子,是紫色的,我7、8岁时吃过,后来很多年都没吃过了,最近回去又能吃得上了,觉得很好吃。”

何志刚教授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南京云锦。

  何志刚教授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南京云锦

  他家里的布置偏欧式田园风格,但又满是中国元素。客厅墙上挂着的全家福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走廊边还挂着一幅十字绣的“福”字和一幅云锦。像许多有孩子的家庭一样,家里少不了毛绒玩具,而记者见到最多就是大熊猫。为了让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不忘记中国根,何志刚每周都“逼”着她们去学中文,夫妻俩在家也说中文。当记者问她们最喜欢什么动物时,两个女孩一个回答是龙,一个回答是老鼠,原来都是她们自己的生肖属相。

何志刚教授给家乡写下祝语。

  何志刚教授给家乡写下祝语

  近些年,因为与江苏的合作更加密切,加上亲人们都在南京,何志刚经常回南京、回高淳,他也把女儿带上,让女儿到自己曾经读过书的中学与高淳当地学生交流。他对记者说:“我家靠慢城很近,有山有水,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每个角落我都能记得清清楚楚。饮水思源,感念家乡的养育之恩。祝福高淳,祝福江苏,祝愿家乡更美丽,更发达。祝愿江苏发展大会圆满成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