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古海安城景象

2017年04月24日 17:54:44 | 来源:南通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由江海文化研究会海安分会,历时两年校注、编印的《< 海安考古录> 校注》一书出版面世。

  《< 海安考古录> 校注》

  《海安考古录》于清朝中叶由王叶衢编纂、徐怀玉绘图而成,约8.87万字,共6卷,分为建制、职官、官署,疆域、水利、祠祀、寺观、古迹,人物等卷。它是民国以前海安历史上唯一一本以海安地域政治、地理、历史、文化资料为搜集、研究对象的典籍,文史价值极高。

  新出版的《< 海安考古录> 校注》,保持了原书风貌,承袭了原书的序、例、图、篇章结构,并加以校注、整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海安历史的原貌。

  其中的16 幅《舆地图》,实际上是海安镇的城邑图。图中绘有主要庙宇,城垣、街道、河、塘等,尤其是凤山、城隍庙、祗树禅林(西寺)、广福寺(东寺)等绘制尤其清楚。该图大部分是咸丰年间海安镇真实场景的描绘,也有的是作者对清以前海安镇地形地物的追忆,如古校场、海安古城墙等。现选登书中部分《舆地图》,让古老的海安城景象历历在目。

  芙蓉塘图

  东寺

  文/ 蒋和森

  记得在我就读的小学旁边,有一座古庙,镇上人都叫它“东寺”(广福教寺),是我和小伙伴常去嬉游的地方。这东寺,当时在我的眼中好大,殿宇重重,古木森森。一进门就看到两旁高顶房梁的哼哈二将;再进去,又看到也是同样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再往前走,又看到笑眯眯、胖乎乎的弥勒佛,还有全身甲胄、按杵而立的韦陀菩萨;继续越过又一重庭院,便看到大雄宝殿巍然呈现,浑身金光的如来佛盘腿高踞于大殿正中,使人只能仰望他那双目微睁莫测高深的方面大耳。再看两边,十八罗汉摆着各种不同的姿态拱卫左右。绕过大佛来到大殿的北面,只见一片群山高耸的立体雕塑迎面展开,由下而上一直延伸到房顶。

  

  东寺(广福教寺)图

  城隍庙

  文/ 吉光

  海安城隍庙原来坐落在东大街,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 年),由海安信士李祜、李社等募捐集资,在中大街重建。清道光辛卯(1831)年,信士袁敦骅把城隍庙的仪门改建为审事厅,徐信在《城隍庙仪门改建审事厅碑记》中记道:“海安古县治,有城隍神庙, 居邑之东。前明天启间,孝子李公移建镇中,为正殿、为仪门、为戏台、为后宫妆楼,为两庑司仪、为东西房楼,远有规模,时加修葺。”旧时,海安城隍庙是石板街上最热闹的去处,庙中从早到晚,香火不绝。

  

  城隍庙图

  明道书院

  文/ 程太和

  清乾隆四十年(1775),监生(国子监肄业生员)程旭捐房舍、田产,创办海安第一所义塾——蓉塘义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附贡生(附生、副贡之合称)程禧改蓉塘义学为明道书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奠基人之一程颢,号明道,学者称明道先生。程氏以“明道”命名书院,用示崇祀)。嘉庆八年(1803),程氏后人程熙瑞捐资重建明道书院讲堂。嘉庆十七年(1812),监生韩大鹏向明道书院捐资田亩,以资膏火。民国初年,海安市公所收地方公产为市有,利用明道书院院舍及其他资产,设立海安市第二初等小学堂。后又更名为明道小学至今。

  

  明道书院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