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最古老的街区——寺街,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2017年04月17日 17:28:48 | 来源:南通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通人都知道城北有个天宁寺。天宁寺的建筑年份是唐朝的咸通年间(860—874),而通州建城是后周显德五年(958),前后相差了将近一百年。也就是说,天宁寺的年纪要比通州城的年纪还大,是在南通建城之前就有的寺,所以南通有个“先有寺,后有城”的说法。

  靠近天宁寺的街叫寺街,也是鼻涕往嘴里流——顺的。寺街500多米长,不到3米宽。寺街和南通其它的大街不同,与作为文化政治中心的十字街更加不同。东、西、南大街是商业区,寺街是市井生活的中心地带,所以寺街蛮特别。

  第一,街不宽。不要说走汽车,就是两部黄包车对经过,一部先且要憋到旁边的巷子里,另外一部才得好走,所以说它基本上不像个大街;

  第二,虽叫街,但是街上只有住家,没有什伲大的店面,有的也仅仅是卖卖烟、酒、糖、酱油、盐之类日常用品和卖烧饼、油条的小店,街上空荡荡的,门大多是关闭的。同家佮住们聚集在井边上淘米洗菜,谈笑风生;可以端着碗从东家吃到西家;夏天,天井里、巷子头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乘凉的人,院子里充满着一股浓烈的蚊香味。

  既然是这样,什伲事不叫它寺巷,反而要叫它寺街的呢?

  原来,南通中学在清光绪晚年“废庙兴学”之前是个叫万寿宫的地方,也就是供皇帝牌位的落场。从前南通的州官,不能够到北京去面见皇上,每个月就只好走这条巷子到万寿宫里头去请圣安,也等于是“朝圣”。

  朝好了圣之后,还要到北上真殿去拜佛。做大官的、有身份的人走个小巷子觉在跌架子,所以走的明明是条巷子也不能叫它巷子,而要把它叫街,所以说寺街特别,就特别了在这里。

  以前的寺街,是过了石桥头只到中学堂街就为止了,再往北的巷子最早就叫“四步井”,后来改了叫“天宁寺角”,现在从人民路开始,往北一直过了实小到环城北路的巷子刬叫寺街。

  我记得大跃进的时候,饮食服务公司把南通的名小吃集中在天宁寺里头卖,我最欢喜吃一种酥油烧饼。做这个烧饼的师傅是回族人,店原先开在西牛肉巷口。

  因为我看见师傅把用素油拌好的面一圈一圈盘成个圆形,先在厚铁板上焵得双面黄,转来再放到炉子里烘得嘣而脆,出炉之后中间心里一揿能凸出来,我就叫它凸凸儿烧饼。那时候买烧饼要用缸爿票,所以也只是适逢礼拜天吃吃。烧饼店后来搬到了十字街东北角的弧形街面上,再后来就不晓得搬到那里去了。

  寺街现在已经被列入了南通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受到了保护。保护寺街,是因为寺街里有通州最早的寺庙和建筑;有建于宋代的紫薇书院、清代办学时间最长的紫琅书院;有一位状元、一位榜眼、十八位进士的故居及遗址;有张謇和他的同道们创办的全国第一所设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有南通第一所高等小学和唯一的省立小学以及南通第一所平民小学;有走出了二十四位中科院院士,二十五位世界级文学、艺术、体育名人的南通中学,更有地下党的联络站、革命烈士的故居……

  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化教育发展的轨迹在这里向外延伸。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故事总离不开南通这座城市,叠起来就是一部厚厚历史书,一本乡土的百科全书,当然,也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依据。

  本文作者王宇明系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南通资深媒体人,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区卷)》、《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