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竹根之上篆刻江海风韵

2017年04月12日 15:15:59 | 来源:《南通画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竹根印是篆刻艺术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一度成为文人追捧的雅玩之物。竹根印之于南通,历史悠久。“南通一带不产印石,而竹木材料却随处可得,因而,东皋印人中多擅长于竹木印章者。”南通地方史料研究专家赵鹏,曾在《南通篆刻漫谈》一文中这样写道。

杨运竹根印作品 邵钰航摄

  早在明末清初,江海平原上形成了一个篆刻流派——东皋派,这一流派在印林独树一帜,影响甚大。当年东皋印人所制的竹根章,如今仍流传较多。其中,南通博物苑藏有一方东皋印人乔林的竹根印,此印刻有“不读非圣之书,不修贺问之好”,制作精绝,备受后人推崇。

  论古而及今,现在仍有一些南通人,他们在竹根的方寸之上,一刀一刀篆刻着风韵。

清代篆刻家乔林竹根印作品“竹亭”

清中期“良吏不易为”竹根印

清中期“金樽酒满伴客弹琴”竹根印

  几年前,赵鹏曾雕刻过数枚竹根印,其中大多赠予友人,自己仅留下一两枚。他说:“竹根印多用于闲章刻制,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它们讲求意趣,常常是文人书画内容的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点题。”

  在他看来,与雕刻其他印材不同,制作竹根印,首先讲究刀具锋利,如此才可以有效地切断其中的竹纤维。其次,雕刻时需用刀准确,若一刀下去,笔画完成不了,再加修饰,往往适得其反。

陈爱军竹根印作品“椎石印信”

  在雕刻竹根印时,赵鹏有自己的偏好。他并不追求规整,不因印材而左右风格,总是尽量在竹根上表现出些许金石味。在他的竹根印中,笔画可以有粗细,字可以有残缺,有变化。“当年东皋印人喜欢用竹根刻印,如今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材质来表达当代篆刻艺术。”赵鹏表示。

  自幼酷爱篆刻的陈爱军,这些年来,曾为众多名人刻制过印章,其中有画家袁运甫、林晓,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徐小平等。他还曾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刻过一枚藏书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陈爱军开始制作竹根印,到现在已经刻过两三百方。

竹根印材

  他说,刻竹根印,选材是关键,材料的密度越大,雕刻出来越有金石味,海门地区的密竹硬度好,很适宜雕刻竹根印。“对印人来说,面对一方好的印材,往往充满敬畏。”陈爱军回忆,当年,他的老师戚豫章偶得一方极好的竹根印材,每日都在构思,后来却一直未曾动刀。

陈爱军竹根印作品“上下和”

  多年来,南通书画家杨运一直爱好刻制竹根印,如今已逾百枚。尤其是,近十年来,他雕刻的竹根印数量颇多。在他眼中,“竹根材质细腻温润,自然阴干,不裂,是难得的印材,加上竹根特有的纹理,很有味道。”

  十几岁时,受父亲影响,杨运就开始迷上篆刻,此后刀耕不辍。他曾师从余曾善、尤无曲学习书法绘画篆刻,而亦师亦友的赵鹏,在篆刻上对其影响甚大。此外,他又以古人为师,初宗秦汉,后习明清。

陈爱军竹根印作品“小楼昨夜听春雨”

陈爱军竹根印作品“以砚为田”

陈爱军竹根印作品“偶然为客落人间”

  “竹根印,对工具和技法都有要求,有点快刀斩乱麻的意思。”杨运的竹根印追求气息高古,不落凡俗,求印者甚众。

  前几日,杨运专程去了宜兴竹海一带。为了取到好的印材,杨运去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当地人弃之不用的竹根,他如获至宝。

赵鹏竹根印作品“我与何曾同一饱” 邵钰航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南通藏家罗锦松陆续收藏了几枚老竹根印。其中有东皋印派重要篆刻家乔林的“竹亭”印、清中期竹根“良吏不易为”印和清中期“金樽酒满伴客弹琴”竹根印等,都是竹根印中的上乘之作。

  早年,热衷篆刻的罗锦松,也曾刻过几枚竹根印。年少时,他看父亲刻印,也学着刻,但对篆法、刀法没有认识,只是拿一块石头磨了刻,刻了再磨。他说:“到了大学,学了文字学和印学,才对篆刻艺术的奥妙略有感知。”

杨运竹根印作品“虚心友石” 邵钰航摄

  今年清明时节,他从南通当地的竹林里挖回了一些竹根。在挖掘过程,他发现要找到一个形姿自然生动、奇崛古怪的竹根并不是易事。

  至于如何处理这些竹根,他说,这需有一个漫长的干燥过程。不能烘干,不能暴晒,只能慢慢阴干。等这些竹根充分定型后,经过一定的打磨,他就可以在闲暇时慢慢刻上一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