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也爱吃的淮安茶馓 究竟有多美味?

2017年04月03日 11:56:01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清明是三月节,往往在寒食之后。寒食禁火,在北方,百姓吃事先做好的冷食,比如面燕;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后来,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青团、面燕、茶馓、润饼等等也成为了清明的食俗。这些食物不仅是清明祭祀的必备食品,也是带着春天气息的时令美食。

  茶馓起于寒食节禁火,用来代餐,在古时又叫“寒具”。因多与茶饮共食,也叫茶馓。而寒食节正是清明前后,甚至多地与清明同一天过,慢慢的,清明吃茶鏾就成了一种习俗。相传苏东坡很喜欢吃这种馓子,他在《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在江苏淮安,这两天,作为茶馓手艺传人的岳云飞师傅异常的忙碌,因为清明到了,应着当地清明的习俗,吃茶馓的人更多了。作为一道传统的清明美食,“岳家茶馓”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做茶馓的行当,每天都要同油烟打交道,是苦差事,赚钱又不多,其他人都放弃了这一技艺,只有岳云飞最终坚持了下来,而这一做就是30年。 



  茶馓细如线、黄如金、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吃到嘴里香、脆、酥、甜还略有些咸味,而这美味的背后,其实是用心的制作工艺。岳师傅说,别看小小茶馓不起眼,指法、力度、油温……样样皆有学问,一旦差之毫厘,馓子的口味、形状便失之千里。要想做出正宗的淮安茶馓,从配料、和面到最后的炸制出锅,要经历20多道工序。

  事实上,小小的茶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对于淮安人来说,它凝聚的是家乡的味道。 

  为了将这项家族技艺继续地传承下去,岳云飞的儿子岳健锋前几年也放弃了在外地的工作,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了家族的第九代传人。 如今,岳健锋继承了茶馓的制作技艺,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承载着淮安人的浓浓乡情,续写着江南饮食文化的传承。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