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我读书是看一本扔一本

2017年03月26日 08:20:22 | 来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为中国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张爱玲后又一人”的王安忆在不同场合、多次的公开演讲中,都会说起阅读带给她的快乐,毫不掩饰自己对纸和笔的迷恋……

  1954年3月6日,王安忆生于南京,母亲是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王安忆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后随母亲茹志鹃移居上海。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

  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还包括《小鲍庄》、《富萍》、《流逝》等。长篇新作《匿名》的上部于《收获》杂志上刊登。

  她读书的宗旨在于“多”

  王安忆的读书观与她的创作观很是一致,表现为一个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的整体。她很坦率地说:“我没有系统地看某一类书的习惯,也没有留下一本读书笔记。”

  王安忆看所有喜欢看的书,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宗旨在“多”。在她刚开始能看懂书的时候,正值“十年浩劫”,家中的藏书几乎都被抄了,她只能抓住在偶然机会里蓦然跳出的一切书来读,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是“滥读”,这大概是形成她涉猎而较广的最初原因吧。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使她神往、使她迷恋。即使在农村插队的那些个精疲力竭的日日夜夜,她也没有放弃看书,渐渐地她能从许多人所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看出特别的意蕴,这正是王安忆后来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独特风格。 

  “我读书是看一本扔一本”

  谈到读书方式,王安忆坦率地说:“我读书是看一本扔一本。”她认为,扔掉的是书本,而留下的是人对书本深刻理解和书本对人的启迪。

  书是不会轻易离去的,它的功力是潜移默化,正像她自己曾经说过的:“被抛弃被遗忘的一闪念,实际上是一座桥梁,它将我们渡向彼岸——那更完美、更长久的存在。秋叶凋落了,树却添上了年轮。”

  王安忆读哪些书?

  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专访时,王安忆曾说:

  我看的书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经典的,可以反复看的,比如《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还有雨果的作品,还包括《史记》,这些书都是放在随手就拿得到的地方,可以经常拿起来看的,而且翻到任何一页都能继续往下看的,这些书是我阅读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

  另一类是一些比较新的作品,包括国外的作品,虽然它们未必归为“经典”,但我能从中找到喜欢的东西来读。比如英国青年作家写的《月亮上的男孩》不错;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奈保尔的作品,我也喜欢;还有德国聚斯金德的《香水》;

  再有一类书是要花功夫啃的。我个人比较欣赏中国古典文学,我们这代人没有直接接受古文教育,我还是想多看点古文。比如,我要看《三国》,还有《东周列国传》,还想读点“经”。

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去读书,

  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

  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