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十年填塘整地,“愚公”书记让贫困村摇身变“网红村”

2019年08月07日 16:55: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视频,看“愚公”书记刘德宝如何让贫困村摇身变“网红村”↑↑↑

  2018年,一张刊登于英国《卫报》上的渔民撒网图,让扬州这个美如画的小渔村——沿湖村火了,一时间,沿湖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沿湖村位于扬州市北郊邵伯湖西畔,是扬州市唯一一个纯渔民居住的渔业专业行政村。在这里,你可以捕鱼垂钓,悠然自得,享受自然赐予的清凉。

  依托渔业特色资源和文化,吸引游客“深休闲、微度假”,小小渔村成了暑期旅游度假的“大热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网红村”,在15年前,却是一个十足的贫困村,村集体欠债20万,人均年收入仅4000多元,村里近半数的渔民都居住在渔船上。

  从贫困村到“网红村”,15年巨大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

  别看如今“渔船式民宿”是沿湖村的“渔家乐”主打产品,曾几何时,住在船上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下下策”。“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这是当时流传在沿湖村村民中的一句话。

  2004年,刘德宝出任沿湖村党总支书记。为了改变渔民的生活状况,刘德宝带领村两委,决定实施“填塘整地、上岸定居”工程,给村民建设稳定的住所。

  填塘整地,在不少村民看来无异于“愚公移山”,但刘德宝坚信,要改变村民的生活条件,就必须走这条路,一年不行就两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

  十年时间,沿湖村填塘整地600多亩共有130多户渔民上岸,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渔民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定居梦。

  渔民上岸定居只是起点,渔民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上了岸靠什么致富呢?刘德宝将眼光投向了沿湖村的渔文化资源。

  “杀围”是一种传统的冬季捕鱼方法,在当地已有几百年历史。随着渔民们纷纷上岸,这种古老的捕鱼传统正渐渐失传,而刘德宝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2010年,沿湖村的渔民们已经陆续“上岸”,过上了新生活,而刘德宝却天天“下水”——他一有空便开着挂桨船,穿梭在整个湖区,记录下那些快要失传的“渔文化”。

  花了近一年时间,刘德宝收集三万多字的渔技、渔歌、渔俗。可光是整理在册,依然达不到传承的效果。刘德宝又多次到北京邀请专家,为沿湖村规划了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路线。

  在刘德宝的带领下,沿湖村还把“渔文化”和“渔产品”相结合,把渔村民宿、土特产搬上了微信、淘宝和各种团购网站。如今,沿湖村把电子商务发展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相结合,成为了扬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新名片。

  脱掉了“贫困帽”的沿湖村,现在已经是“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了。特色渔家乐、水上船家,民宿客栈、渔歌渔祭等渔村文化、渔事渔节活动先后发展起来。仅2018年国庆小长假,沿湖村便吸引游客1.5万人,旅游三产收入270万,而2019年预计旅游收入3000万元。

  从2004年接任村书记至今,不管走到哪里,刘德宝的身上一直带着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录的都是村民遇到的各种困难,解决一件勾掉一件。这个习惯,刘德宝坚持了15年,“民情日记”目前已经累计30多本。刘德宝说,“老百姓的事不能遗忘,所以我就把每件事都记录下来,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要给老百姓一个答复。”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过上好日子的沿湖村人说,“给钱给物,不如来个好干部。”15年过去了,刘德宝初心依旧,“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我从小就立志要让渔民们的腰杆挺起来,过上好日子,今后我将继续把这条路走下去。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我苏网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