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了,我们永远怀念您!走进江苏三地,追忆周恩来精神|小苏说

我苏网 2022-01-08 09:36

  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纪念日。周恩来总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的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作为从江苏大地走出去的伟大人物,他在江苏这片土地留下了战斗与生活的足迹。跟着小苏打卡周恩来故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三处代表性建筑,追忆周恩来总理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故居的东宅院出生,不满半岁就被过继给叔父周贻淦。在艰苦的岁月里,叔父、母亲万氏、嗣母(叔母)陈氏相继去世。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随叔父周贻赓前往东北,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 少年周恩来

◎ 周恩来出生的房间

◎ 周恩来嗣父母住房外景

  1978年9月,当地政府按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房屋原貌对故居进行修缮。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故居由东西相连两个宅院组成,共有大小房屋32间,占地1987平方米。故居系清咸丰(1851年—1861年)到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具有明清时期苏北民居建筑风格。东宅院为原状陈列,是对周恩来童年成长实景的真实再现,设有读书房、周家主堂屋等。西宅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现辟为陈列室,展陈周恩来童年及其世家的资料和实物等。

◎ 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

◎ 读书房外景

◎ 读书房内景

  梅园新村纪念馆是一组保存完好的灰瓦砖墙里弄式住宅群,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其中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包括梅园新村30号、35号、17号。

◎ 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17号

中共代表团会议室举行最后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

◎ 周恩来、邓颖超在梅园新村30号

◎ 周恩来在办公室办公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与国民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史称南京谈判。1954年,纪念馆开始筹建。1978年1月,面向公众开放。馆舍初设于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后在毗邻旧址的西南面处,兴建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由齐康院士等设计,并于1990年1月8日建成开放至今。

◎ 梅园新村30号,周恩来和邓颖超办公居住的地方

  纪念馆为了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融,采用坡顶小机瓦铺面,墙面采用青灰面砖。庄重和典雅的内庭院与室内中庭既是历史环境的再现,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在设计手法上体现了新与旧、现今和历史,使街道、里弄、住宅、庭院具有更多更丰富的层次,形成了新的城市肌理特征和空间关系。

◎ 梅园新村纪念馆

◎ 梅园新村纪念馆手稿

  周恩来纪念馆占地30万平方米,由齐康院士等设计,1992年建成。建筑群气势恢宏、造型庄严肃穆、形式朴实典雅,采用南北中轴对称的总体布局形式,由瞻台、湖面、中心轴岛、纪念前广场、主馆、纪念后广场、生平业绩陈列馆、周总理雕像、桥、遗物陈列馆等构成长达600米的纪念艺术轴。

◎ 周恩来纪念馆鸟瞰

◎ 周恩来纪念馆总平面图

  纪念馆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馆体呈八棱柱体,既喻示了周恩来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关键作用,又在形式上体现了民族精神以及“永恒”主题的表达。入口8米高的门洞,门框采用淮安地方民居的传统符号,体现了地域建筑特征;建筑整体白色和蔚蓝色的基调创造出纯洁、神圣、清秀、宁静的环境气氛,以此来体现周总理高贵的人格和精神;建筑内部的高耸空间,结合周总理汉白玉座像、黑色磨光地面,展现了周总理光辉灿烂的一生。

◎ 周恩来纪念馆技术图纸

  (来源/“建筑的文化”微信公众号,审核/崔曙平,编撰/刘羽璇 朱韵卉,排版/薄皓文,校对/徐红云我苏网编辑/刘静,本文系我苏网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