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青:人与地的联系是关键

我苏网 2017年09月26日 19:07:48

  韩冬青——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建 筑工作室(UAL)设计主持,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一 级注册建筑师。2012 获“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

↑代表作品
南京江宁·谷里街道周村安置点规划设计

  完成多项乡村规划和乡村建筑设计,承担多项乡村规划设计咨询工作。获全国和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0余项。

乡建感悟

  乡建首先的前提是深入乡村的现实生活。乡村千姿百态,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我们或许可以有观念的共识,而最重要的共识就是你必须双脚踏在土地上。地理环境、文化习俗、 产业方式、区位特征等等都会导致差异性,即便是同一个地区,临近城市的郊区和远离市区的乡村农民,差异也常常是很大的。乡村设计师要站在村民的立场上来感受和思考问题,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把自己专业上的学识贡献进去。乡村中居住的问题、人的问题、地的问题、产业结构、文化传承的问题是套在一起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思考缺失了,这个事情就会走形。

↑代表作品
四川绵竹·广济镇中心小学灾后重建

  其中,人与地的联系是个关键, 虽然有些乡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当代发生了变化,但依然难以丧失与土地的关系。耕地与村庄、宅基地与住房, 设计要整体地思考。表面看,我们是帮农民设计其住房建筑,农房与宅基地相伴相生,而宅基地的组合格局面临各式各样的条件制约,比如宅基地政策标准和邻里之间的相互约束等等, 其相互关系有时是很复杂的。我们不可能套用通常的城市住区模式加上所谓的地方风格或符号就解决问题。

↑代表作品
四川绵竹·广济镇中心小学灾后重建

  当代乡村正在发生急剧的变迁,变迁的方式、节奏和目标差异都非常大。如果我们这些学建筑的人要想对乡村环境有作为,最好是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先藏在后面, 你可以把它当工具来用,但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当作标准,原来熟悉的那些理论、范式、 方法仅仅是多种中的一种。这里面有个误区, 就是一想到乡村马上就想到“风格”,想到乡村的趣味和八股,这是比较表面的东西。 如果带着一种猎奇心理,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去俯视农村,这种做派是无法跟村民谈事情的。如果你不深入乡村,就无法触摸到乡村真正的脉搏。另一方面,乡村必须被视作一个整体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乡村的房子。不能一说到乡村,建筑师想到的就是马上去折腾房子。

↑代表作品
南京江宁·周里村便民服务中心

  其实,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房子,进一步说,不能仅仅关心房子的形 式,而不关心其实质内容,不关心是为谁而做,也不关心是在怎样的土地环境条件下做, 这很危险。我们要了解村民的真实诉求,你不喜欢的未必是不好的,更不一定是错误的。 建筑师或者规划师都要能容忍那些你原来不习惯的东西。我们先放下身段去学习,视野就会宽阔得多,工作就有可能切合演变中的乡村的真切需要。蜕变中的乡村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研究和实践的难得机遇,但也充满 挑战,我们要有重新学习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