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乡村建设要接地气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年)。
↑代表作品:上海·新场古镇城市设计
↑代表作品
南京江宁·美丽乡村生活体验馆设计
乡建感悟
乡村聚落是全世界地域人居环境特色体现、表达和持续成长的主要载体。历史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土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与“在地性”密切相关:包括基于特定地域物产的房屋 建造的就地取材,由代际因袭相传和实效性带来的乡土技艺和建造方式, 以乡土文化和乡域社区生活圈为基础的生活和审美习性而造成的地域差异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不违背自然规律;其中“看山、望水、留住乡愁”突显了延续传承乡村文化的精神要求。 从个人从事的有限乡建研究和实践看,有三点感悟: 一是面广量大的乡村环境整治和建设急需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和建设指导。由于产业特点、土地权属、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与城市有着显著的不同,所以乡村规划编制的目标、内容、方法、技术和成果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做法。
↑代表作品
无锡宜兴·丁蜀镇古南街更新
然而,我国目前专业层面的规划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实际服务乡村地区的专业人员。而我们的规划设计人员所受到的专业 教育,有关乡村建设的内容远远跟不上当下的社会需求,所以必须要“干中学”。
二是做乡建对规划设计人员来说,一定要能够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贴近乡民的真实诉求,而不是简单的“技术下乡”,甚至把乡建看成是实现设计师自身抱负的试验品。在做实操性项目时,设计师要放下身段、不耻下问,真正了解和理解乡民的需求,应该尽可能和乡民共同策划乡建内容、制定技术方案、选择“接地气”的建造工艺和手段, 强调经济适用和对特定乡土审美的集体认同。 对此,我们在宜兴丁蜀古南街更新改造过程中做了初步的探索:当地乡民对我们改建民居从一开始的抵触、怀疑和反对,到后来的认同、参照和“口口相传”,见证了上述相互学习、提高认识、最后达成共识并付诸有效的乡建行动。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多次根据乡民和工匠的意见修改了方案设计和建造工法,相互协调,学到了很多东西。
↑代表作品
四川绵竹·广济镇文化中心
三是我们政府也应该做几件事:由高校或规划设计院专题设置并加大对乡村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免费)专业培训;建议在行政 人员编制上能够基本保障乡镇和乡村一级的规划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待遇;组织培养本 土性的专业技术人员,传承地域性的建筑建造的工艺和工法等。 经过前些年住建厅持续有效的工作推动, 江苏乡建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厚的基础。大家有理由相信,一个既“喜闻乐见”、又“雅俗共赏”;既普惠乡民、又乡愁泉涌、生态永续的江苏新农村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江苏版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