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守长江咽喉,这处建在悬崖上的南京“卫星城”找到了

2022年08月12日 12:45:00 | 来源:中国大运河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它,扼守长江咽喉,在距离南京50公里的上游江域,守护南京城数百年。

  它是各方逐鹿南京,首先要占据的军事要塞。

  它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采石城。

  历经上千年,采石城今何在?

  近日,来自江苏、安徽的考古专家学者们齐聚马鞍山,共赴“马鞍山市翠螺山古代城址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专家论证会”。论证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高介绍,经过近半年拉网式调查,他带领的师生团队,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内找到了采石城遗址。

  考 察

  六朝军事重镇,设在悬崖之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笔下的采石矶,如今是采石风景区。依然临江,风景独好。

  谁又能想到,那个六朝时建的军事重镇,那个曾经多次引发大战的采石城,就在风景区内呢?风景区内的翠螺山不高,西面临江,满山都是树木,苍翠富有生机。

  △ 翠螺山

  在王志高的带领下,专家学者们穿行在山林间,时不时停下来,俯身细细观察。在翠螺山西北坡,大家停下脚步细看,地面有圆形的坑洞。“今年上半年,我的师生团队在这个山上,做了拉网式的调研,这些坑洞和小小的剖面,都是调研留下的。”王志高介绍。

  王志高说,他们以西北坡上现有的公厕为参照物开始调查。发现,这里有夯土城墙,推测为西北城墙。沿着山体,他们陆续找到了北门、西南城墙、两个平台等等。

  △ 夯土遗迹

  “整座城位于翠螺山北坡西部,西面临江,平面是个不规则的矩形。”王志高介绍,采石城的营建充分利用了天堑长江和自然地势。

  北墙、东墙、南墙,都采用了堆筑的方法,至今地表上还能找到几段蜿蜒的夯筑土垄,那就是以前城墙的位置。而古城址的西墙,由于临江,直接用高耸的峭壁作为自然屏障。

  尤其是西墙南段所经过的蜗牛尾,这是一处突出江岸的岩石台面,站在这里下瞰长江,江面上的一举一动都能看清楚,既方便探查敌情又易守难攻。

  △ 站在蜗牛尾俯瞰长江

  王志高的解说让专家学者们感慨,虽然采石城已湮没在地下,但当年,这个临江而设的军事古城,真的太重要。

  有“年轮”的六朝碗,含瓦的榫卯砖……

  见证军事古城变迁

  龙纹砖、钱纹砖、印纹陶、榫卯砖、双棱罐沿、六朝碗、六朝瓦、小宋砖……当专家学者们看到采集的文物时,眼里都流露出了惊喜。

  这些文物标本,都是王志高的师生团队,从翠螺山采石城遗址采集而来。

  △ 与会人员观摩文物标本

  王志高介绍说,在调研过程中,他们一共发现25处遗迹,包括墓葬、城址、采石遗迹等。在调查到的古城址内,采集到了六朝和宋代的砖、瓦、碗等。

  “根据北墙、东墙的夯土形态,新发现的城址至少经过两个时期的修筑,再结合在城址内外地面采集的砖瓦、陶瓷残片分析,推测城址可能始筑于六朝,沿用到宋代。”

  让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感到惊艳的是,其中有一个底部勒有一圈圈“线轮”的六朝碗底,和一块弧形带榫卯结构的砖。

  △ 六朝碗底

  张学锋介绍说,碗底一圈圈的线轮,是工匠在制碗的时候留下的。当时的碗是纯手工制作,工匠为了把成型的器型和多余的泥巴切开来,就用细绳,一圈一圈切割。

  由于力度有大有小,所以留下的纹路也大大小小。“如果工匠是左撇子,还会拉歪掉。”而带弧形的榫卯砖,则是砌井用的,通过这块砖,大约可以知道井的内壁直径是多少。

  △ 榫卯砖

  让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眼前一亮的是双棱罐沿和夹了前朝瓦片的榫卯砖。他说,虽然棱罐只剩下了口沿部位,但从这些残片可以还原它原来的样子。“类似于现代人的‘泡菜坛子’,应该是守军将士们的生活用器。”

  研 讨

  古城不大,军事意义重大

  论证会上,王志高汇报了采石城的发现经过。他说,马鞍山采石地区,江面极狭,是自古以来的一处重要长江津渡。

  在宋代,陆游曾写到:古来江南有事, 从采石渡者十之九, 从京口渡者十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经说,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

  △ 王志高带领学生进行调查

  六朝隋唐时期,采石地区至少先后有过两座重要的军事性质城垒,牛渚城、采石城, 它们直接关系到近在咫尺的下游都城建康(建业)的安危, 堪称古都金陵的锁钥与屏障。

  “翠螺山在历史上被称为采石山或牛渚山,山上曾有采石城。采石城的前身可能与始筑于东汉末年的牛渚营、牛渚屯有关。东晋称牛渚城,因谢尚出镇此城,故又名‘谢公城’。南朝以降则称采石城,镇守的将领称采石戍主。”

  王志高介绍,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为防范金人南渡,吕祉利用采石渡的“旧城基”筑城,周长“三百五十步有奇”,约为553米。

  通过调研,王志高带领的团队发现,翠螺山北坡西部发现的城址的位置、规模及年代与文献记载的采石城高度吻合。“翠螺山上的采石城址总长大约是556.5米,城内总面积则接近2万平方米。在古代城址中,算是规模比较小的。”

  专家建议,列入文保,进一步考古勘探

  “南京城上下游大约50公里的地方,各有一座的军事基地。下游是镇江的京口城,上游就是马鞍山的采石城。”南京出版社社长、编审卢海鸣说,采石城是南京的边城,也是南京城的第二重卫星城。

  公元279年王浑灭吴、327年苏峻叛晋、548年侯景乱梁、589年隋军灭陈……一直到1355年朱元璋渡江取太平。在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采石城曾经见证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

  △ 与会专家合照

  “我们沿着山走了一圈,采石城四面闭合,其中三面有城垣,一面是悬崖。这个城不适合人长期居住,而应该是一个军事据点,性质相对单一。”在论证会上,镇江博物馆研究员王书敏说,结合实地考察和采集到的标本,采石城的军事功能十分突出,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如果要想弄清楚采石城的建造时代和历史沿革,我认为还需要在翠螺山的重点区域做重点勘探。”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本次发现是近年六朝城址考古的重要成果,也是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收获,对于长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建议,将新发现的城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同时做好后续考古及研究工作,为未来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张文颖/文 储希豪/摄

  部分图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