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历史,无数青年奏响青春之歌,贡献青春力量,五四青年节当天,记者走访了几位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的市民,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青春岁月,回忆那些参与祖国建设、自己小家庭建设的青春奋斗故事。同时,他们也给现代青年提了一些衷心的建议,一起来听一听。
周孝通一生制壶,希望手艺得传承

在市湖滨新区井头街道井头社区,有一位69岁的制壶人周孝通,一辈子守着一个古老的茶壶窑,不停地烧制各类土陶制品。5月4日,笔者采访了老人。
“我家祖祖辈辈都以烧制茶壶为生。我父亲兄弟四人,个个都会这门手艺。我从18岁开始学习制壶了,一做就是一辈子。”周孝通说,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他们村制壶非常有名,产品远销省内外。别看现在茶壶、小吊壶需求量很少,在过去全村人都制作的时候,产品常年供不应求,制壶收入是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周孝通坐在制壶的设备前,动作娴熟地将一块黄泥制成了茶壶坯子。他小心地用双手捧着茶壶坯子说,现在茶壶的需求变少了,自己做朝牌饼炉比较多,但他对这门老手艺仍放不下。回顾自己的青年时光,周孝通认为坚持和传承在他的心中是最重要的事情。
“想要做好一件事,就要有决心有毅力,还要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有热爱,这是我坚持制壶的原因。选择好正确的方向后,半途而废、遇难则退对于年轻人是不可取的,年轻人要在坚持中不断进步,创造自己的价值。”周孝通表示,自己制作的壶也好,朝牌饼炉也好,都为不少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受到很多人喜爱,对此,他很满足。
同时,周孝通感受到,时代发展得很快,一些物件正面临淘汰,但他认为,一些手艺该被传承下来,不然会令人惋惜。周孝通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尊重他们的选择,但还是希望能有一部分年轻人多了解这方面的文化,不要让一些传统手艺流失,这些都是前人留下勤劳质朴的印记,他们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张恒果始于饥饿,走进军营保家国

“我这一生总结起来,就是辛酸的童年、奋斗的青年、幸福的晚年。”今年80岁的张恒果说。
1942年9月出生的张恒果,是一名退役军人。童年时期,张恒果在家三天两头没有饭吃,有时候饿极了,他就掰下路边的麦苗,嚼烂了往肚子里咽,“我吃过柳树叶子,味道像黄连一样苦;我也吃过麦苗,要嚼很久才能嚼烂。”张恒果回忆说,逃荒、乞讨这些他都经历了,就连上学也变成奢望,可张恒果非常热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总是去湖边拾一些豆秸,绑好了到街上卖,然后拿卖豆秸的钱去买纸、笔和书。就这样,他靠着勤勉和学校减免学费一直念到了高中。
1962年,张恒果已经20岁,可因为营养不良,身高仅有158厘米,体重不足100斤。一天,张恒果偷偷跑到验兵队伍中。验兵人员发现名单中并没有张恒果的姓名,便问他怎么回事?张恒果说:“家里没有吃的,饿得要命,能让我当兵吗?”对方听到便询问他是否有什么特长,张恒果想了想,说自己并没有特长,但已经考取了高中,平时除了学习,闲暇时还会画画。
对方提出让张恒果画两个灯笼,张恒果随手捡起路边的草木棒,在地上几笔就将两个灯笼勾画出来,形象且逼真。对方点点头,提出要请示上级领导,如果张恒果身体素质等各项指标符合标准的话,便可以破例录取。张恒果非常高兴。在随后的检查中,张恒果各项指标均为优秀,碰巧也是当场验兵人员中唯一一个所有指标均为优秀的人,最终被破例录取。
在部队训练几年,张恒果的个头一下子“蹿”到了180多厘米,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在军校学习期间,听到前线需要支援的消息,张恒果第一时间写下血书申请前往。但是由于他年纪偏小,经验不够,没有获得批准“。最后去了五个人,只回来两个,牺牲了三个,他们都是我的战友啊,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张恒果声音低沉地说,参军的初衷是为了混口饭吃,后来他却慢慢地懂得了保家卫国的深意,懂得了那个年代青年肩上的使命和重担。
始于饥饿,终于保家卫国,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奋斗。就这样,张恒果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信仰,他这一生多次从“鬼门关”经过,他清楚地知道那个年代在广阔的中国,像他一样吃不饱、穿不暖的还有许多人,为了让人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他必须要像自己的战友一样倾力奉献、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他说,这辈子不后悔。
白玉侠坐镇后方,支持丈夫守前方

今年80岁的白玉侠和张恒果是夫妻,聊起他们之间的缘分,白玉侠笑着说那是家里长辈安排的亲事。
“我们老家是山西的,逃荒到了徐州的窑湾古镇时,母亲生下了我。后来,我们一家在宿迁定居下来。”白玉侠缓缓地说,张恒果老家也在山西,同样是逃荒过来的。张恒果的父亲在草市卖稻草,白玉侠的奶奶经常去买稻草,一来二去两家的长辈就认识了,互相认了亲戚,彼此好有个依靠。
参军后的张恒果每年都会往家里寄一张照片,家人就把照片贴在墙上。一天,白玉侠的母亲来到张恒果家串门,看见张恒果帅气俊朗、英气十足的军装照片,两个母亲便商量着结为亲家,亲上加亲。
虽是长辈定下的亲事,但年轻的白玉侠和张恒果也情投意合。1968年9月24日是他们结婚的日子。两家人聚到一起简单办个酒席,随后张恒果就携着白玉侠到集市上一家照相馆拍下结婚合影。
没过几天,张恒果就要回部队,他每年最多只能回家一趟,每次回家只有短暂的几天时间。孝敬父母长辈、照顾幼儿的重担就落在白玉侠一个人身上。白玉侠从没叫苦喊累,默默地将两儿一女拉扯长大。
“他是有理想和担当的,他选择坚守前方保家卫国,我选择坐镇后方照顾好我们的小家。”白玉侠指着相册中一张张恒果的军装照说,就是那张照片,让他们结下了姻缘。她说,这辈子不后悔。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张恒果和白玉侠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