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30载,启东北新镇八旬老人讲述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2021年04月14日 17:08:04 | 来源:启东融媒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穿过北新镇庙南村一条沿河的乡间小路,一座白墙灰瓦宅子印入眼帘。宅子颇新,居住着一位82岁的老人。

  我们抵达宅子时,陈季祥热情地笑迎上来,行动利索,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年逾80。和村里其他老人一样,陈季祥每天在自家院子里种种菜,闲时去旁边的小河钓钓鱼,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寻常的乡村老人,曾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大工程。

  坐在满目春光的廊下,陈老逐渐打开记忆的匣子,将这个尘封了大半辈子的秘密缓缓道来……

  通过秘密政审

  1956年时,18岁的陈季祥从上海电力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上海电力局。

  许是陈季祥思想积极向上,工作表现突出,他进入了当时的国家二机部(即后来的核工业部)考察视野,组织秘密对他进行长达3个月的严格政审。1959年,正在上海吴泾热电厂上班的陈季祥突然接到指令:调去北京,祖国有需要。

  “那时年轻,也没成家,为国家效力去哪都行。”陈老眼里带着光,仿佛又回到自己20来岁的时候。没有一丝顾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陈季祥与上海电力系统其余17人一起,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在北京待了一阵后,18个年轻人又踏上未知的旅程,乘坐了两天多的火车,在兰州下了车。兰州的吃住条件不比之前,大伙喝着带泥浆的白开水,吃着青稞面做的窝窝头,心里有了几分不情愿。“我们甚至在宿舍里讨论,条件这么差,大不了就回上海!”这帮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第一次尝到这样的苦滋味。尽管当时大家纷纷附和,但没有人当逃兵。

  来到戈壁滩上“404”

  一周后,陈季祥他们又乘坐火车,历经漫长的22小时,在一个名叫“低窝铺”的地方下了车。

  上个世纪,在中国这片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个神秘的地方,位于中国西北戈壁滩,它没有名字,只有行政代号“404”,时至今日,在任何一张地图上都依旧无法找到它的确切位置。这里就是陈季祥那时到达的目的地,低窝铺,就是进入404的隐蔽入口。

  从低窝铺下车,眼前只有与天际相连的无垠沙漠,来接他们的是一辆卡车——在这群年轻人的认知中,卡车从来只用来装货物的。在沙漠里颠簸了好长一段时间,当空旷的前方出现人影,他们终于抵达了404——中国第一批核工业基地。

  这里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工人、专家,各个单位在这里分工协作,沙漠中搭起的简陋帐篷和挖出的地窝子就是宿舍。抵达的当晚,18人住在一个大帐篷里,大风呼啦作响,卷起石子打在帐篷上,声声入耳,击碎了陈季祥当初的欣喜与兴奋。

  刮大风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吃的饭菜都有沙子,而所谓的饭菜,也不过是一碗清汤寡水的小米粥,幸运时能添上一点咸菜或是一个水煮的土豆,吃完就去挖地窝子。“饿了就喝口水充饥,那时能有酱油膏泡水喝就是美味了。”还好是农家出身,那样苦的日子,陈季祥捱捱就过去了。也正是这段异常艰苦的日子,磨砺出陈季祥此后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什么难是过不去的。”

  为国效力的无悔岁月

  在404一切安定好之后,学习和劳动便提上日程。让陈季祥印象最深的是政治课和保密课,他至今能清楚地记得政治课上背诵为人民服务的内容,而保密课则教他隐姓埋名,将404的秘密守了大半辈子。那时,国家一声号召,几十万人“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义无反顾地奔向这片戈壁滩,陈季祥也是如此。除了儿子人在兰州,其余的父母一概不知。几堂课下来,陈季祥已感知自己面临的将是怎样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作,他的人生从此改变,且不同寻常。

  利用探亲假期完婚后的陈季祥也只能是缺位的丈夫和父亲。爱人是小学老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还要照顾家里的田地和两个儿子。生活的重担一点点压垮了这位坚强女性的脊背,陈老的爱人身体慢慢拖垮,1997年病逝。父亲离世,陈季祥未能见上最后一眼,这也成了他心里一辈子的痛。

  中国的腾飞是踏着千千万万个“陈季祥”一路走来,他们是中国走向强大的伟大建设者,是祖国的“好儿子”,但很遗憾地当不了一个好的家人。

  核工业基地建设初期不过是一片荒漠,没有的只能靠自己创造,集结于此的年轻人在茫茫沙漠中一点一点打牢地基,给这里带来烟火气。那里的冬天极冷,陈季祥和其他职工一起不顾严寒,每天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仅用4个月时间,基本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住地建筑。

  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大家的生活、工作也慢慢步入正轨。1962年,陈季祥开始在自己专攻的电力领域发挥一技之长。在这样大型核工项目面前,每颗运转的“螺丝钉”都缺一不可,陈季祥一人负责着4台大型设备和多台小型设备,确保厂区的发电供应。除了以往的工作经验,他还经常翻阅相关资料,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以至于有时机器发生故障,仅凭声音便能诊断出问题所在。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天。和往常一样,那天季祥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日常工作,突然刮起的大风让他心头感觉到一丝异样。下午6点,号外传来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在广场上散步的职工们顿时炸开了锅,大家呼喊着奔走相告,有人高兴地放起鞭炮庆祝,有人高呼“毛主席万岁”,陈季祥也同样激动地热泪盈眶。

  即使已经过去近60年,那天的场景陈老依旧历历在目,说到动情处连声音都高了几度,时间或许会让人淡忘细节,却永远冲淡不了他当时的喜悦。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他的一份付出,当我们歌颂科学家的丰功伟绩时,也不要忘了背后还有无数个“陈季祥”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陈季祥见到了许多自己崇拜的名人,在大会上见过钱学森、在宴会上同宋任穷喝过酒,谈起这些陈老的语气里是毫不遮掩的骄傲,像极了“追星”的老小孩。但他忘了也是因为自己足够优秀,才能让自己离“星”那么近。原子弹成功爆炸后,陈季祥被评为404地区先进工作者,时任东北局第一书记的宋任穷向在场的30多位先进工作者敬酒,这才有了同宋任穷喝酒的难忘一幕。

  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陈季祥在这片戈壁滩默默执守近30年,49岁从所在的803厂退休回到了老家启东。退休前夕,他获得了404颁发的一等功臣证书,记载下那段虽苦却无比荣耀的人生经历。

  命运弄人,伴随着荣耀而来的还有无法挽回的病痛,陈季祥不久后身患多种癌症。环顾家中四周,我们看到摆放在各处的大大小小的药瓶,一直以来陈老积极接受治疗,才有了眼前这样一位豁达乐观、神采奕奕的耄耋老人。

  回到家乡后,陈季祥并没有就此停下,也许是刻在骨子里的热血基因,让他一直奋力奔跑在人生路上。义务给村里农村小学做过代课老师,免费给刚刚起步的原决心乡乡办企业木螺丝厂当技术指导。

  如今陈老已是杖朝之年,正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自家后院虽小,但种养丰富。陈老说着便起身带我们参观院子,还顺手抄起铲子利落地除了两把野草。陈老每天在这里种种菜,浇浇花,不仅打发了时间,也解决了一日三餐。

  故事讲完,陈老拿着他的鱼竿往不远处的河里钓鱼去了,和一旁的钓友们有说有笑,一切都是岁月静好。

  当时光流逝,陈季祥还有当年无数位不为人知的有志青年,连同那个神秘的404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被永远定格在了上个世纪……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