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共念致富经 编织渔网奔小康

2020年08月11日 13:24:02 |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缝纫机、塑料网布、成品框把面积仅有两三平方米的小屋挤得满满当当。“笃、笃、笃……”缝纫机的声音几乎盖住了外面滂沱大雨的声音。女主人陶玉琴丝毫顾不上擦一把脸上的汗水,铺平网布,垫至针脚下方,折叠边缝,针走布移,分把钟时间,一只能装下十几斤螃蟹的网袋子就缝完了。8月8日一大早,盐都区楼王镇汉张村三组村民陶玉琴十分忙碌,煮早饭,照应两个孩子,伺候身体不好的丈夫,常规家务活做好后,便一头扎进小屋,一门心思地加紧“生产”蟹袋。 

  “盼望孩子他爸尽快康复,孩子们学习进步,长大成人。”陶玉琴的担子不轻,心愿直白。将近4年的时间,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挺了过来,且日子过得越来越好。“2016年,因孩子他爸生病,不得不中断在常州的打工生活,回到家里,政府立即把我们纳入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对象,就我一人有劳动能力,赶紧参加编织渔网的免费培训班,学会后,政府又赠送了这台工业电动缝纫机。”陶玉琴说,政府还帮助搞“企户结对”,渔网企业定期送原料,定期回收产品,按时结算工钱。 

  “一捆塑料布做500个蟹袋,这是额定的。正常情况下,除去照应丈夫和孩子的特定时间,我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能做足两捆、一千只成品。厂里给的价钱是9分钱一只,每天收入大概在100块钱左右。”陶玉琴说,她很庆幸,也很乐意有这样的工作方式,照顾家人与挣钱养家两不误,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 

  靠编织渔网蟹袋脱贫致富,陶玉琴仅仅只是众多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低收入农户享受政府的扶贫政策待遇,靠编织渔网赚钱,非低收入农户中的留守妇女也靠此营生赚钱。 

  小小的渔网蟹袋,形成一个大产业,这与楼王的水产养殖根基是分不开的。楼王是久负盛名的鱼米水乡,境内河流密布,聪敏勤劳的当地人充分利用这种天然资源优势,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大力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近年来,四大家鱼和螃蟹的养殖规模屡创新高,市场美誉度也很高。由此带动了渔网蟹袋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大批原本做窗纱的企业纷纷转型,改为生产渔网,前景形势大好。 

  在汉张村,楼王塑料布厂里的6台喷水织机高速运转,来自汉张村一组的黄巧珍忙着接线头和照看机器。“到厂里打工,是党委政府的扶贫安排,每月工资4000多块,我很满足。”黄巧珍说,塑料丝织成布后,送到农户家中,让她们再缝成渔网。 

  “汉张村属于经济薄弱村,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子,竟然有4家渔网企业,每家年产值达700万元到800万元,效益都不错。整个楼王镇共有55家渔网企业,总产值过亿元,且渔网产品的全国市场占有率领先,这种规模优势和效应,没有一个地方能与楼王相争。”楼王镇分管负责人王磊说,党委政府的扶贫底气足、信心足,源于这种产业的基础坚实。 

  “除了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政府搞兜底脱贫外,其他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政府是想方设法促使其通过就业和创业的方式来保障脱贫。”王磊说,陶玉琴2017年春天就接受政府提供的培训和设备赠予,这几年,整个家庭支撑得很好,日子也好过起来。 

  作为脱贫攻坚战主要牵头单位的镇农经站,这几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关键的要帮到点子上去,多数低收入农户没有技术,没法挣钱,怎么办?我们就和人社部门搞技术培训,而且是免费的。买设备,要花钱,低收入农户支付不起,我们就送设备。原料、订单由结对帮扶企业来送。这样,各个环节就通畅了。低收入农户自然很快就能脱贫。”镇农经站站长智恒宏说,针对经济薄弱村集体的脱贫方法也有很多,例如通过购买全民创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土地众筹产业扶贫等项目,有的村一年收租金就有十几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楼王镇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300多万元,8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8万元,全部摘帽;低收入农户1148户、2266人全部脱贫。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