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他们致敬!七位徐州教师讲述支教背后的故事

2019年09月11日 15:08:54 | 来源:快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徐州教育队伍中,有一批特殊的人,他们远离徐州,远离家庭,主动申请远赴偏远地区,在遥远的异地展开教育工作,他们就是徐州的支教老师!

  教师节前,我们采访了七位正在支教以及有过支教经历的老师。

  李明:教会山区孩子唱河南豫剧

  对于47岁的李明来说,2015年,在广西贫困山区一所希望小学的半年支教经历,是他这辈子最难忘记的。

  李明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从小热爱文艺。2014年,李明离开江苏省梆子剧团回到徐州后,一直从事戏剧非遗传承的教学工作。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篇题为《14岁男孩捉老鼠、捕蜈蚣照顾奶奶》的报道后,被山区孩子苦难的经历所感动。“我是哭着看完那篇报道的。”李明告诉记者,“那篇报道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贫困山区的14岁男孩和奶奶相依为命的故事。奶奶眼睛看不见东西,腿脚也不方便,男孩就经常背着奶奶外出。家里买不起猪肉,男孩就捉来老鼠和奶奶一起吃。有时候,男孩还会捕蜈蚣卖钱给奶奶治病⋯⋯看完那篇报道后,我就决定到贫困山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于是,我找到了中国志愿者网站,他们帮我联系到一所位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希望小学。”

  2015年9月,李明老师只身来到了这座位于广西大山深处的学校。学校有一二百名学生,只有四五个老师和一名校长。由于学校条件太差,李明被安排一间闲置的石头房子作为宿舍。一张破旧的单人床、简单的被褥、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就算全部“家当”。住得简单还不算什么,吃的饭菜更是简单。那边没有米和面,只有一种叫粉儿的东西,李明一日三餐就是靠一碗白水煮粉加一点小菜生活。

  9月正是广西最热的时候,一到晚上,各种蚊虫会“占领”房子的各个角落,而且房间里连个电风扇都没有,每天晚上都热得睡不着觉。就这样熬了快一个月,校长终于找来了一台1982年生产的小电风扇,有了那台电风扇,李明才第一次睡了一个好觉。

李明和他的学生们

  李明的专业是学戏曲表演的,每天放学后,他利用休息时间教孩子们学习戏曲、歌剧、朗诵、相声表演等才艺。山区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甚至都没有见到过。所以李明辅导起来非常费劲。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到表演中,李明自费给孩子们购置了各种演出服、道具,短短一个学期,他教会了孩子们唱河南豫剧。学校里、敬老院、乡里举办的节日晚会上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身影⋯⋯

  在李明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十几名孩子守在他的宿舍门口。他们说:“想看着李明老师,怕他离开。”“我当时被孩子们真挚的情感所打动,热泪盈眶。我告诉孩子们,我晚上不会离开,让他们放心回家睡觉。”李明说,“第二天我又陪了孩子们一个上午,直到学生午休时我才悄悄踏上回来的路。”

  纵峰云:我愿化作高原上的风景

  2014年8月18日,38岁的纵峰云挥别故土,带着组织和家乡人民的重托,来到西藏支教。五年的援藏生活,他深深体会到,“援藏”需要有义无反顾的精神,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需要承受大自然对生命的考验。

  2014年9月10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教师节:清晨在校门口收到学校送的礼物——一枝花。中午上课,高二(1)班的学生送给他一份礼物——一副球拍。傍晚,走在校园的小路上,老天也送来了礼物——一道完整的彩虹。有了这么多礼物,这么多的感动,晚自习后,回公寓路上突遇大雨、淋湿的衣服、进水的鞋子都算不了什么了。

纵峰云和他的藏族学生

  “四个月来,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情,无时无刻不感动着我。大美西藏,不仅美在自然风光,也美在人文风情!我在风景里欣赏,也在风景里感动,我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化作高原上的风景⋯⋯”同年12月,纵峰云在日记中写道。

  一晃五年过去了,曾经身体难忍的“高反”已经习惯,曾经教学遇到的“不适”也被克服。

  作为徐州市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纵峰云是所有江苏援藏教师中第一个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并先后担任过初二、高一和高二的教学工作。努力工作,严于律己,刻苦钻研业务,成绩优秀,受到好评。

纵峰云和学生合影

  2015年4月,代表受援学校,面向拉萨大市开设课题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导学”示范课,引起较大反响。2015年、2019年两次被拉萨市政府评为优秀援藏教师,2015年江苏援藏教师考核第四名。2016年被拉萨市政府评为优秀援藏干部。支教五年间,多次下县下乡送课、讲座。

  五年支教,他不仅教学生,还带徒弟。2014年9月,在学校教研室的牵头下,纵峰云和当地的张勇老师结为师徒。在2015年学校青年教师汇报课比赛中,张勇老师获得一等奖;在2016年拉萨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当地的赵玉林老师,在纵峰云的指导下,参加西藏自治区公开课大赛,获得二等奖。这是受援学校成立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别赛课大奖。

  袁文斌:不敢忘记自己肩负的职责

  2015年8月, 徐州市第一中学办公室副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袁文斌来到了平均海拔3700米的高原城镇——拉萨。面临刚到西藏的诸多困难:高原缺氧、头痛失眠,连续一个月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每周还有6个班的地理课、两个晚自习辅导等任务,常常是芬必得、氧气瓶、红景天伴随着袁文斌晚上的睡眠。

袁文斌和学生在操场上合影

  进藏支教不仅是一项艰巨任务,更是一项光荣的使命和对个人的磨练。特别是看到当地老师每天对工作的那份热爱和敬意、每天奔波于相距13公里的家校两地、每周2—3天的晚自习,更让他不敢忘记自己肩负的职责。

  课堂上,袁文斌积极把江苏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绽放自己的个性和美丽。

  援藏期间,相继开设“苏中杯”等多节市校级公开课评比课、给阿里中学开设讲座等,积极搭建西藏和内地教育沟通的桥梁。连续两年在所援藏学校“苏中杯”赛课中,他代表江苏53位援藏教师参加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一年中相继担任过拉萨市、学校的各类评优课比赛评委,2016年6月受拉萨市教育局委派参加了西藏自治区高考阅卷、担任学科阅卷组组长,并被评为优秀阅卷组长。为促进西藏教育水平提升,袁文斌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新课改,扎扎实实提升教学质量。

  为实施高效教学,平时他坚持教学反思,总结自己每一节课的得与失,时刻思考如何从当地学生和民族特点的角度去教学和与学生的相处,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并着力解决问题。及时反思为他的教科研积淀了基础,一年来他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三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一篇被西藏考试院收录。

  袁文斌所带的高一(12)班里,有一个农区藏族学生叫单增晋美,因为家庭困难享受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优惠政策,但周末时吃用却需自理,常常挨饿熬过周末。小单增因为家庭困难加上腿部意外受伤,曾有一段时间未能到校上课,耽误了许多学业。袁文斌了解情况后,在小单增返校后主动利用周末为他补课,并给他买了方便面、饼干等,孩子每次见到他都亲切地喊他“叔叔”。2016年7月他被拉萨市委、市政府授予了“优秀援藏干部”荣誉称号,2017年7月又被拉萨市教育局授予“优秀援藏教师”称号,2017年获得徐州市首批“青年良师”称号。

  2017年7月,袁文斌顺利完成组织予以的援藏任务,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家乡,重新站在了家乡教育的讲台上,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两年的援藏经历虽然短暂,却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里。

  孙志刚:坚守雪域高原五年

  46岁的孙志刚是丰县欢口中学语文教师。2014年8月,作为第二批徐州市援藏教师选派人员,孙志刚来到援藏支教的学校——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可每次期限将满,总被当地盛情挽留,一年变为两年,两年又变为三年,到现在,他已在藏支教五年。

我的教室我的班

  援藏在孙志刚看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儿。“虽然早已给自己‘打了预防针’,但呈现在眼前的情景还是让我惊呆了:难懂的藏语、不同于内地的教材、考试大纲的差异⋯⋯”

  这些现状让孙志刚在刚开始上课时,就和学生发生了“正面碰撞”。孙志刚所任教的是汉文班,一半汉族学生,一半藏族学生。因为课堂上学生表现各异,师生交流障碍重重,两地文化差异大,上自习学生纪律难以维持⋯⋯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感觉力不从心。

  孙志刚说,他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第一次被自己的语文课打败。这时,他才醒悟到,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能适应不同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类型的学生粉丝!要改变学生,首先要先改变自己。

为学生夺得吉他演奏比赛冠军而高兴

  西藏地区与江苏高考形式不同、考纲不同、教材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所以孙志刚备课要花很大的功夫。孙志刚和援藏老师们一起借鉴内地“导学案”形式,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模式。

  “在没有一点基础的西藏搞‘导学案’教学模式,真是 ‘痛’并‘快乐’着。”孙志刚说,“痛”是因为老师要付出很多,“快乐”是我们收获了很多。在他的2018届学生中,最好的学生考取了香港大学,藏族学生考取了很多985和211学校,学校语文成绩节节攀升。

和学生一起跳起锅庄舞

  在西藏五年,孙志刚带领语文组多次面向拉萨乃至西藏自治区举行展示活动,为学校打造课堂改革的品牌。在雪域高原他被评为拉萨市优秀援藏干部、拉萨市优秀援藏教师、西藏自治区最美援藏教师、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优秀教学能手”。

被评为最美援藏教师

  今年7月20日,孙志刚离开了工作五年的学校。虽然已离开西藏一个月,但是在孙志刚的微信朋友圈内,转发的仍是他在西藏的学生、学校和风景。“那里的学生都是8月10日上课,我回来后,高二学生换了新语文老师。但是他们每天都给我发信息,期盼我回去。就在前两天,学生还给我寄来了月饼和鲜花,祝我中秋节快乐和教师节快乐!”  

  孙志刚说,如果还有机会,他还会留下来,继续为西藏的教育贡献一己之力。

  蔡卿卿:两次支教经历终生难忘

  教师节前,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辅导员蔡卿卿收到了来自广西河池、河南睢县的祝福短信。连续两个暑假的支教经历有苦有乐,令她终生难忘,又引以为豪。

  2018年暑假,经过公益组织的牵线,蔡卿卿带着15名学生奔赴广西河池支教。当时联系了两所学校,15名学生分成两组,蔡卿卿带着5个人来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弄兰小学。这所学校位于群山脚下,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宿舍,没有网络,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打电话的时候需要跑到山顶上摇晃着手机搜索信号。校长找了两间没有通电的仓库给他们居住,一间男生宿舍,一间女生宿舍,蔡卿卿就跟两个女生挤在两张床上。没有浴室,她们就自己烧热水用盆冲澡。

支教队员在广西支教

  山里的生活着实艰苦,学校没有食堂,以前都是校长亲自去买菜做饭。蔡卿卿带着支教队员来到以后,主动承担起了这项任务,每天买些实惠的白菜、土豆回来做着吃。支教队人员、校长、老师和孩子都吃一样的伙食。

  山里的孩子特别纯朴,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对前来支教的大哥哥和大姐姐特别喜欢、依赖。支教队员们把语、数、外、体育和音乐等课程全包了,另外还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卫生和医疗知识,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刷牙、洗手。

  山区的学校,晚上没有任何娱乐项目,有一名喜欢音乐的同学带了一把吉他,支教队员们就和孩子们围在一起,在月光下弹着吉他唱着歌,浪漫而又快乐。

  “有个留守小女孩一直很自闭,感情淡漠。我们每天都主动和她说话,陪她一起吃饭,晚上也带着她一起唱歌。后来有一天,她路过我们办公室时,偷偷往里面看了一眼。我们都很激动,觉得她接受并喜欢上我们了。”蔡卿卿说,支教半个月后他们离开学校时,大部分孩子都哭了,这个小女孩虽然没有流泪,但明显能够看出她眼中的不舍。

  2019年暑假,蔡卿卿和其他两位同事,又带着一群支教队员来到了河南睢县。这是一个全国支教基地,有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蔡卿卿和同事们发挥所长,给孩子们传授医学知识。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讲解如何做心肺复苏时,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听得十分认真。

蔡卿卿的同事给学生讲解如何做心肺复苏

  河南睢县的条件比广西河池好多了,但他们支教的学校地点很偏僻,学校也没有宿舍。支教队员们只好在两间大教室里打地铺,男生一间、女生一间。男生住的那间堆放着很多快要腐烂的西瓜,那气味简直让人无法呼吸。洗澡间是一间公共大浴室,南方来的支教队员不习惯一起洗澡,都是一个个排队洗,蔡卿卿和她的学生们每天晚上都要等到10点多才能排上队。

  今年支教的13天里,蔡卿卿带着学生们跑了睢县五六所学校,将卫生医疗知识传授给了几千个孩子。

蔡卿卿在河南支教教孩子们卫生知识

  支教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他们与当地的孩子、家长依然有联系,节日的时候互相送去问候和祝福。

  徐新夫:援青支教是人生的一次历练

  48岁的徐新夫是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高级教师。2018年3月,徐新夫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挂职副校长,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活。一年半来,徐新夫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学校和高原的孩子们身上,并积累了约12万字的生活、工作体会。他说:“这次经历,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新夫和他的学生

  2018年3月,徐新夫怀揣着梦想和使命感,背着简单的行囊“飞到”青藏高原。“气喘”“脚软”;早上起床洗漱,鼻内膜血块脱落;晚上半天睡不着,一旦睡着总感觉睡不醒;口干舌燥、胸口气短是常态;饮食不适,肠胃不畅⋯⋯固然有诸多的不适,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坦然风雨兼程。

  作为一名援青干部,要做好工作,首要问题是积极融入,理顺关系。徐新夫说,刚开始的两个月,他走进教师办公室,走进课堂,向他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学校的情况,热心与他们交朋友。很快,他就能叫出学校很多学生的名字。

  “当地学校硬件设施与内地相差无几,有些方面甚至比内地好多学校条件要好。”徐新夫说,当地的短板是,师生在思想、理念、研学能力、学习目标方向、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缺少活力。为改变现状,徐新夫为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一一进行突破。

  徐新夫分管多项教学管理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仍深入课堂以甘当“小学生”的心态,悉心向当地老师们学习,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听完课,第一时间与他们交流心得体会,充分挖掘课上的闪光点,委婉提出一些合理化改进的建议。“大部分青年老师上课水平已有较大提升,多位老师在省级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徐新夫说道。

  2019年春季学期,徐新夫主动提出“顶班”,兼高一学生政治课,同时给新入职的青年政治老师乔英存作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徐新夫认真备课,所指导的乔英存老师与其他青年老师相比,进入角色快,基本“站稳”讲台。徐新夫所带的班级学科成绩在期中统考中也获得了领先的成绩。 徐新夫说,幼时家贫,教育资源匮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考语文拉分明显,但工作后“恶补”,慢慢喜欢读书,偶尔也能写点“豆腐块”。援青期间,多读了点书,多留了点心,已积累了约12万字的生活、工作体会,这是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徐新夫的倡议下,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成立了“雅轩书友会”。书友会成员经常搞研修沙龙,大家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分享阅读成果。

  徐新夫还经常给老师们推荐一些阅读书目,鼓励他们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援青工作,个人能力有限,善于借力方能更大程度促进教育的发展。”徐新夫说,这一年来,他促成海南州中与江苏教育的对接。两次促成海南州中领导、教师团队到徐州市侯集中学、徐州市三十五中、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交流学习。

  刘冰洋: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中文

  34岁的刘冰洋是苏山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2016年9月,他被市教育局选派到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挂职交流学习一个学期。今年7月23日,又被选去印尼一所学校支教,教授初三和高三两个年级的语文课程。

  刘冰洋说:“我去支教的是一所三语学校,学生同时学习汉语、印尼语以及英语。外国的学生和国内的学生不一样,一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中文达到小学二年级水平,有的达到中学生水平,还有的只有幼儿园水平。二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上课时,学生各种姿势都有⋯⋯所以不能以国内的教学经验来教这边的学生。还有一个规定,就是上课如果有的学生听不懂,学生可以到校长那里投诉。所以每节课我都准备得很认真。”

  “我是学校唯一一位中国政府派驻的支教老师,也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这里教中文,虽然他们英语水平比较高,但却没有教学经验。”刘冰洋老师说,“这所学校95%的学生都是华裔子女,其中大多数都是华裔三代或者四代了,也有少部分是由于父母在这边工作,孩子在接受了一段时期的国内教育转过来的。对于出生在国外的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中中文水平优秀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学生几乎不会说中国话,更是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在与这些学生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肩膀上压力之大,我想我要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中文,更要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我在给学生讲课文时,经常会讲到中国的现状以及中国当前在世界的影响力。我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中国城市的宣传片,像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让他们通过影像感受到中国的飞速发展,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他们都非常喜欢看,有些学生说我以后一定要去中国读书。”

  “相对于国内的工作与教学,这里不仅工作量大,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刘冰洋老师说,“这里一周要上20-24节,每天4-5节课,其余时间不是改作业就是做课件,大多数中文老师都是跨年级任课,所以任务繁重,把工作带回家或周六周日加班是很正常的。我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下午4点(印尼时间),中间没有课间休息,没有午休,教师没有固定的吃午饭时间⋯⋯每月只有250美元生活补贴,相当于人民币1700元,吃饭都是很紧张的。早饭一般10元左右,午饭免费,但晚饭要自己做。在泗水这个印尼第二大城市,物价还是很高的,和国内二线城市差不多。我经常去菜市场买菜,肉类和国内不相上下,蔬菜要比国内贵很多。超市里的生活用品也是比国内贵的。”

  刘冰洋老师说,“出了国,才更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美好。在国外这一年的支教活动中,我会做到不忘初心,尽自己所能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快哉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