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公益 情系乡村群众 耄耋老人捐2.6万元铺路、建停车场

2019年08月21日 08:25:51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35年出生的王友庆,是宿豫区陆集镇居民。1953年参加农村工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带领群众旱改水、治盐碱、拔穷根。在经济建设乏力时,勇挑“以工促农”之大梁。退居二线后,不忘初心,积极协助村组干部及时处理好民事纠纷。此外,他热心公益,无偿捐资2万元为组里铺设水泥路,又出资6000元建成停车场。促和谐、正家风,他把一生献给了农村建设事业。

  踏实肯干他让家乡面貌

  变了样王友庆1953年参加农村工作,任初级公社会计,初到工作岗位,凭着一腔积极的工作热情,他肯学肯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1956年,因表现优秀,组织信任,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下半年,王友庆服从组织分配到叶店大队做支部书记。为了打好“拔穷根”翻身仗,公社党委把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这对于他而言,既是信任,又是鞭策。当时,由于经济条件差,土地贫瘠,盐碱遍地,春天一片白茫茫,夏天一片水汪汪,粮食单产还不到100公斤,人均收入甚微,村民们都吃不饱肚子。走马上任后,他没有向灾害低头。冬天,他带领大伙扒河打渠;春天,翻地除碱;秋天,种植绿肥,借此改良土壤。在全面实现旱改水之后,盐碱再也冒不出来了,粮食亩产首次超过250公斤。群众的生活有了奔头。

  1980年,为响应大办工业,“以工养农,以副促农”号召,王友庆被调进新办厂工作。刚开始,条件简陋,人员紧张,搞印刷无固定厂房,无机器设备。他四处奔走,积极创造条件,不久,首家印刷厂在陆集建起来了。印刷厂刚刚有了起色,眼看经济效益好转,谁料想公社党委为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再一次把他调回原单位。他毫无怨言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

  1983年正值土地承包到户,他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干群的政治思想教育,消除疑虑,大刀阔斧地干。最终,“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一去不复返了,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家家都盖上了大瓦房。

  热衷公益捐资为乡亲铺设道路

  2001年春,陆集、叶店两个村调整合并,王友庆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了下来。此时,他已经66岁了,子女也都已成家立业,忙活了大半辈子,此时正是休闲养老的时候,然而他主动站了出来,无偿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

  并村后的陆集有近千户人家,约4000口人,平时邻里间多多少少会有些矛盾,于是,王友庆主动把义务调解工作揽在自己的身上。哪里有摩擦,他就在哪里出现,有时为了解决一个矛盾,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能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他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农村的土路不好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特别是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有些村民经常摔倒。为了使本组的群众雨天不走泥泞路,王友庆想着一定要把路修好,不能再让村民摔倒。他回家跟老伴商量,想把子女给他的养老钱拿出来给村里修路,得到了老伴的赞成。于是他捐献了2万元铺设水泥路,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纷纷行动,一家挨着一家把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民们终于可以不用再走泥泞路了。为了方便村民停车,他还捐献6000元铺设停车场,专供村民停车,来去方便。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推进淳朴民风建设,他与村支部一同议定村规民约,在全村实施。

  王友庆更是注重家风的传承,在教育子女方面,督导儿女们要做到“谦和善”。他的后代中,有16人都是大学生,人人守规矩,个个遵法纪。

  读书看报活到老学到老

  如今,王友庆已84岁。他每天早上都会阅读报刊,关心国家大事,学习新政策,主动接受新思想。多年来,他坚持摘抄和收集,需要着重学习的新理论,他都会一字一字地摘抄下来,并且将那篇文章剪下来粘在本子上,日积月累,他已经记了有十几本了。空闲时间,他就会搬个小板凳拿出来翻阅,一看就是半天,经常为此忘记吃饭。每当有村组干部提起新政策新理论,他总能应答如流。“别看我一把年纪了,你们说的新政策,我还是能应答上来的。”王友庆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一名老党员坚持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由于小时候贫穷读不起书,王友庆一直坚持自学、练字,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在每天依旧会按时拿出硬笔字帖临摹、书写。他常说,人要耐下性子,沉下身子,练字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法。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坚守自己的信仰,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他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来源:宿迁网 编辑/蒋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