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愧为周总理故乡的好兵!

2019年07月23日 07:17:36 | 来源:淮安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0年前的冬天,859名淮安区籍年轻人参军入伍,随即奔赴内蒙古,后又转战河北、湖北,参加国家“大三线”建设。1974年,他们中的近800名勇士从湖北宜昌转场新疆天山,以血肉之躯开山辟路,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万余名官兵一道,历时十年,建成一条战备、致富、团结之路——天山公路,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天山精神”。一路走来,一位特别的首长一路见证。是他,将859名年轻人领进军营;是他,将八百勇士带上天山;是他,看着年轻的淮安兵一步步成长为中流砥柱。

赵凤笙

  这位与淮安区籍筑路老兵有着特殊渊源的老首长名叫赵凤笙,今年已89岁高龄,定居湖北宜昌。在部队,老政委曾担任过军委工程兵建筑第一六八团(隶属于第四工区)的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即此前的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政治部副主任。7月2日,“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报道组抵达宜昌,与老人如约见面。宜昌之行,报道组还见到了曾与淮安兵在天山共同奋战、转业后落户宜昌的老兵杨金满、郑义泽、崔国柱和同样转业后落户宜昌的淮安区籍老兵徐文裕、陈标。

  赵凤笙虽已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对淮安兵赞赏有加:“能吃苦、求上进、肯奉献!”他还特别对淮安市委市政府和媒体再现八百勇士当年奋战天山的壮举、弘扬“天山精神”的做法表示赞许和感谢。

1975年,那拉提团部营房前,赵凤笙(右一)与一六八团团长田万福(右二)、政委董家兰(左二)、副团长王奎宏(左一)合影。

  淮安兵能吃苦

  1969年,时任军委工程兵建筑第一六八团政治处副主任、新兵团政委的赵凤笙,前往淮安区(原淮安县)渠南片区征兵,目标是800人。能否征满,兵源素质有无保证,去之前,赵凤笙心存顾虑。出乎他意料的是,征兵开始后,报名场面热火朝天,来报名参军的小伙子,无论个头、身体素质,还是文化程度,都达到甚至超过预期。赵凤笙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一个多月,征兵任务顺利完成。859名淮安兵在赵凤笙的带领下,坐船到徐州换乘火车,一路北上,直达内蒙古。

  到内蒙古前,赵凤笙又担心,淮安属于南方,北方天气寒冷,饮食不同,淮安兵能否适应?新兵训练结束后,淮安兵适应得很快、很好,他的顾虑再次被打消。部队从内蒙古公庙子到河北平泉,再到湖北莲坨,尤其是到了新疆天山,条件艰苦、任务艰巨、气候恶劣。赵凤笙说,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淮安兵没有丝毫退缩,没有叫苦叫累,反而事事冲在最前,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赵凤笙清楚地记得朱建明、王国梁、陈标等汽车兵,“冬季有雪,路滑,他们就脱下大衣,用来垫车轮,防滑”;还有带队上天山公路拉尔墩达坂修筑防风吹雪走廊的史才顺,在海拔3200米的地方,与战友们一道克服高寒缺氧、地形险峻等困难,时刻同死神打交道,苦干8个月,比原计划提前7个月完工,工程顺利通过交通部专家组验收,还被评为国家优良工程。赵凤笙说,淮安兵就像歌里唱的一样,“越是艰险越向前”!

1978年,到部队视察,勘测玉希莫勒盖隧道时,赵凤笙(右一)与一六八团团长田万福(左一)、新疆军区副政委谭友林(中)合影。

  淮安兵求上进

  在赵凤笙的印象中,淮安兵有文化、求上进、思想好、入党早、提干快。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团部机关和基层连队的干部中,有不少是淮安兵,团部14个股中有8个股的股长是淮安人,4个营中有3个营的医疗助理都是淮安兵。在一六八团,陈志凤、杨兆斌、刘永培、朱正高4个淮安兵提干最早。赵凤笙还记得,杨兆斌是最早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人。团政治处的报道组,前前后后出了杨兆斌、叶玉昶、王长高等四五个淮安区籍的笔杆子,《解放军报》《工程兵报》《基建工程兵》《新疆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经常刊播他们的稿件,战士们看到自家队伍上了报纸、受到表扬,都备受鼓舞。“一六八团卫生队的左家宽,思想进步、聪明肯干、技术过硬,也是淮安人。”赵凤笙说。

  赵凤笙特别记得,淮安兵倪云清在承担20米宽、双曲拱桥架设任务时,从设计到施工,整个过程费了很多心血,吃了很多辛苦,将原计划的预制吊装改为现浇灌注,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工期,在短短4个月内圆满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曾任一六八团桥工连指导员的山西籍老兵郑义泽,也提到了1978年他与倪云清一起修桥的事:“刚筑好没多久的桥墩,倪云清测量后发现,误差2公分,他要求必须推倒重新砌。他是技术骨干,要求越严,工程质量就越高!”郑义泽表示,像倪云清这样的淮安兵,在天山公路的修筑过程中是骨干,起到了关键作用。

赵凤笙观看报道组采访淮阴区籍战友吴迎时的视频

  淮安兵肯奉献

  “征兵的时候就看出来淮安人的奉献精神了。”赵凤笙回忆,征兵时,父母送儿子来,妻子送丈夫来,更有弟兄几个都踊跃参军的。让赵凤笙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王长高、王长山兄弟俩,当时新兵录取原则上只录兄弟中的一人,录的是王长高。部队出发在即,王长山前来送别,得知有一个兵因特殊情况没有到,他立即表达了强烈的当兵意愿,最后如愿参军了。“这充分反映了淮安人对解放军的支持,对国家的奉献。”赵凤笙说。

  “淮安兵能吃苦,肯奉献,团结精神好,在部队处处起带头作用。”在宜昌期间,一路热情陪同采访的陕西籍老兵杨金满对淮安籍老兵表达了深深的敬意。虽然他属于一六一团,因为同修天山公路,与一六八团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说,淮安兵是老兵,是老大哥。入伍的新兵中,普遍是小学文化,也有文盲,高中生是凤毛麟角。淮安兵普遍文化程度高,所以要当文化教员,教大家识字。“老大哥愿意教,大家非常愿意学。”在学习过程中,老兵团结新兵,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原一六八团军需股股长、山西籍老兵崔国柱十分赞同杨金满的话,他补充说,淮安兵自信心强,一问起籍贯,淮安兵说起自己家乡来总是抬头挺胸、气势十足:“我是江苏淮安的!”

  天山十年,淮安区籍的战士们战风雪斗严寒,吃尽千辛万苦,有的家中父母去世却赶不及回家,有的为按时完成工程进度推迟结婚日期,有的家中妻儿生病却顾不上照顾,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赵凤笙说:“淮安兵突出表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天山精神’,没有辜负淮安父老的期望,不愧为周总理故乡的好兵!”

赵凤笙向报道组介绍修筑天山公路的老照片

  (来源:淮安发布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