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钧:2500年的盘门古城墙和它的守护者

2019年06月12日 16:43:21 | 来源:名城苏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历时5个月,大运河沿线11个市的116个运河地标“比美”尘埃落定。苏州宝带桥、全晋会馆、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枫桥、盘门入选。

  苏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江苏的最后一站,也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千百年来,苏州这座古老的水城,与大运河水乳交融,相互依存,构建了一幅生生不息的姑苏繁华图。

  斑驳的城墙,记录了苏州的历史。苏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墙的保护一直备受关注,77岁的赵钧,原苏州民间建筑设计院院长,参与古城门、城墙的修复、维护三十余载。赵钧说:“1981年开始,我就参与了盘门古城门、城墙的修复、维护工作。38年来,盘门就像是我的孩子,每天来看看她,成了我的习惯。”

  如今,2500多岁的盘门当选最美运河地标,赵钧说,他心里很开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得到认可,心里当然乐滋滋的。”

  修复古城墙

  苏州老百姓回家“搬砖”

  1976年,34岁的赵钧和妻子到苏州定居。从此,苏州就变成了自己的故乡。“和西安一样,苏州有着很多历史悠久的古城门、城墙。西安的风格粗旷,苏州则精致。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嘛!”赵钧回忆,他一到苏州就被姑苏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

  由于从事古建筑修复设计工作,赵钧结识了苏州园林管理部门的专家邹宫伍。对于古城门、城墙的认知,让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保护古城风貌,邹宫伍带队对盘门古城墙进行修缮,邀请赵钧加入专家团,共同为古城墙修缮出谋划策。

  “站在水陆并行的盘门古城墙,俯瞰苏州城别有一番韵味,30多年前这里就只有一段残垣。”赵钧回忆,盘门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那时候的盘门古城墙破损严重,墙体开裂、脱落。甚至在城墙边还有很多老百姓靠墙搭建了房屋居住,不仅不安全,还对城墙产生影响。

  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差,城墙修缮缺乏资金。但苏州政府在1981年和1983年分别拨款7万、130余万修复城墙。“这城墙上的古老的砖石有的是老百姓自发从家里送过来的, 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这就是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赵钧说,盘门古城墙的修缮是一点点修,一点点补,最终修缮完成了400多米长的景观城墙。这为此后盘门古城墙作为旅游景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苏州在陆门城台原址重建重檐歇山式两层三开间城楼,和此后修复建造的瑞光塔、吴门桥并称为“盘门三景”。

  “建成时,著名古籍版本学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写下的‘水路萦回’四个字,建筑上还有两条龙。”赵钧解释,盘门古称蟠门,因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

  38年,见证盘门的每一次修缮

  38年来,“盘门”俨然成为赵钧的孩子。所以,每一次的盘门古城墙修缮,赵钧都会参与。让赵钧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6月,水陆城门东段长达76米的城墙因雨水原因出现滑坡、崩塌。经过专家团的商议,当年8月开始对塌陷段进行修补。

  “当时的情况很特殊,塌陷段刚好临近观光河。河道需要定期清淤,如果在塌陷段直接修补,很可能会由于河道清淤影响城墙地基,出现再次塌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赵钧和专家组现场反复考察、调研,观察城墙附近情况,力图找出最好的办法。“最后决定城墙基础与河道驳岸基础采用公用桩,这样不仅能加固城墙根基,还能加固河道,防止塌陷。”赵钧说,由于古城墙体的芯体是土体,稳定性不高。

  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专家团决定利用“挂网喷浆”的方式,用细钢筋将钢筋网片固定在土体上,再灌入毛石混凝土,加固墙体。“另外,墙面上的砖也要是定制的仿古砖,这样才能保持城墙的韵味。”赵钧说。

  现在,已经77岁的赵钧每周至少要去盘门古城墙边转2次,观察城墙的状态,同时为古城墙的修缮出谋划策。“这些城墙上的草也不可小觑,我脑子里都记录着它们的成长,可不能随便拔。”采访时,赵钧的细致入微让人印象深刻,他还时不时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盘门的故事和保护细节。

  赵钧说,在苏州参与古城墙修复工作三十几年,对于古城墙已经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我有两个女儿,盘门就是我的小女儿。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古城墙需要我,我都会竭尽所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