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范文《灰椋鸟》背后的盐城故事

2019年02月16日 15:41:46 |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月14日,春寒料峭中,记者走进珍禽保护区,随处可以看到有关徐秀娟的纪念物:竹翠柏青中的徐秀娟墓地,刻有“无私奉献”4个字的纪念碑, 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像……复堆河畔,在徐秀娟长眠的地方,不时还有来盐越冬的丹顶鹤轻轻地飞过。

  “在徐秀娟难得空闲的时候,她也到野外去调查研究。”昔日同事、珍禽保护区研究员吕士成向记者揭秘了《灰椋鸟》的创作背景:有一次他应徐秀娟之约一起到射阳林场的竹林去看灰椋鸟。途中,他们一起交流工作、学习感受,谈论鸟类的分类系统和本地区鸟类区系特征。傍晚时分,当一群群灰椋鸟陆续飞来时,他们开始了数量统计。从起初的小群到后来的大群,灰椋鸟计8万余只,确确实实是遮天盖日。“从未见过如此壮观场景的徐秀娟被这喧闹的灰椋鸟盛会气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当晚回单位后,她立即写下了散文《灰椋鸟》。”

  “青春回不去,但秀娟的故事我永远忘不掉。每给后辈们讲一次,自己也会被再激励一次。”回首往事,昔日同事贾翠梅唏嘘不已。“当你漫步湖沼身旁,当你遥望无边的芦苇荡,你的心可曾和我一样,随着湖水的涟漪而荡漾,芦苇这绿色的屏障,把湖水深深藏在中央……”这是徐秀娟散文《湖边行》中的句子。在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32年来,徐秀娟并没有离开。珍禽保护区的昔日同事殷作家说:“我们向秀娟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更好地完成她的遗愿。”继徐秀娟之后,这里的一代代环保工作者像她一样默默坚守平凡岗位,餐风饮露,无私奉献,为保护环境将《一个真实的故事》续写下去。

  “徐秀娟走了,她留下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境界,已经成了一个地区的品牌、一个系统的楷模、一个行业的典范。”吕士成说,这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资产,这是一种有形的精神力量。

(来源:盐阜大众报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