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公里14个小时3个地方

2018年11月14日 10:19:47 |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9月初,徐州日报“西出阳关有故人”大型全媒体报道小组远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采访徐州市对口援建的成果和事迹。

  兴海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汉藏回等17个民族聚居,其中藏族人口占77.89%。兴海县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专业人才匮乏,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青工作,援青干部积极协调,各项援建工作顺利开展,在交流对接、民生工程建设和人才培训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干部和群众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片平均海拔4300米的青藏高原上,无论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草原,还是风情别致的藏族之家,都记载着一段段绵长的动人故事,诉说着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与一个西部贫困县之间的援助情怀。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德鹤 赵卫东 杨旭东

  兴海县面积1.2万平方公里,在这片比我们徐州还大的辽阔土地上,人口只有8万。山山相连,盘山公路坑坑洼洼,九曲十八弯。扶贫干部每次下乡,都要天一亮就从县城出发,回到驻地时早已是万家灯火。

  气候

  感冒是件大事情

  徐州还是初秋,兴海县已倍感寒意。

  9月10日早晨7时整,记者一行从兴海县政府招待所乘车,刚下楼身体就打了一个冷颤。藏族司机斗秀甲指了指自己穿的羽绒马甲说,今天早晨是5℃,你们要穿暖些,千万别感冒了,在高原感冒是很危险的,容易形成肺气肿,由于我们这个地方空气稀薄,无法治愈,只能到200多公里外的省城西宁市治疗。

  真没想到,常见的小感冒在高海拔地区就能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记者迅速回宿舍换上一件厚毛衣。返回越野车时看到司机斗秀甲往车上搬了一箱青稞面大饼。他说,路途远,中午我们要在途中吃午饭。虽然地图标注直线距离到采访的第一站——中铁乡杜宗村只有50公里,车辆跑起来却需3个多小时。

  道路

  曲折狭窄、陡弯坑洼

  越野车出了县城,一路向西。盘山公路蜿蜒狭窄,大坑连着小坑,尘土飞扬,“N”形拐弯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地方山水不停地向路面流淌着。记者的心一直揪着,一只手紧紧抓着车内拉手,生怕出什么意外。

  3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中铁乡杜宗村。村书记多旦才让介绍说,凡是没房、危房户、收入低的家庭才能申请住房,并在全村大会上公开评选出来,经公示,报乡、县批准核查后,才能享受这一政策。岗宝就是通过层层推荐、审核,才盖上这3间平房的。

  藏民岗宝看到徐州记者来采访,激动地说,自己家牛羊很少,平时靠做藏衣、帐篷维系生活,年人均收入2000元,根本盖不起住房,只能住牛棚。在江苏、徐州援建项目帮扶下,一分钱没出就盖起了3间大瓦房,现在正在给新房子生炉子,把房间烘干,吊顶后就能搬进去住了,我们家就能彻底告别住牛棚的历史。徐州扎西德勒!

  艰苦

  不通水电的贫困户

  话别了岗宝,记者一行继续向高原牧区驶去,下午两点多来到龙藏乡纳洞村。龙藏乡党委书记斗拉本、龙藏乡长万玛更藏带着记者一行来到一户藏民家。记者看到,院墙不足半米高,两件土坯房子已下沉,房梁处露着一个大洞。斗拉本说,房子已经成危房了,藏民李知全家人只能临时住在旁边的帐篷里,这里是全乡海拔最高处,没有水、没有电,家庭生活很艰苦。藏民李知说,自己54岁了,有两个孩子,小的两岁,全家靠喂养的10头藏牦牛、30多头绵羊维系生活,没有其他收入,能住上新房子是他这辈子不敢想的愿望,如今在徐州市的援助下,新房子已经盖起来了。

  援青干部、兴海县发改局副局长高书介绍,根据兴海县今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要求,重点解决贫困户、无房户、危房户住房问题,援建组科学整合江苏省政府援建资金,就地改造464户,让困难群众住上新房。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兴海县城以西、兴赛公路北侧建设农牧民异地安置区,共建设252套住房,解决农牧民困难户住房问题。徐州援建干部负责该项目协调、落实、督促工作。

  新生

  农牧民异地安置

  离开李知家,记者一行又来到农牧民异地安置区采访。

  在农牧民异地安置区,记者看到一排排平房按照规划已建好,都是一家一院,三间平房一处卫生间,院子很大,牧民根据自己需要,可以搭建储藏室等。房间里安装了吊灯、插座、自来水管,每个房间还吊了顶,走廊全部用铝合金封了阳光房,院墙外是手工绘制带有民族特色的墙画。

  兴海县扶贫局副局长拉华才让对记者说,这个异地安置区总投资7063万元,占地1500亩,共安置农牧民853户。其中江苏、徐州援助资金4300万元,安置716户。修建内容有:项目户住房(50平方米、80平方米两种)及水电路配套基础设施,体育场、民族传统手工艺区域、“综合型”建筑物(集餐饮、休闲度假、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待今年11月安置区全面完工后,结合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将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度假、牧业养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

  回来路上,看到许多河坝。高书介绍说,盘山公路依山而建,有的道路就在河床边,每到雨季,河水湍急常常会把公路基石冲坏;到了冬季,路面会结冰,影响道路通行,为了解决行路难,徐州援建组把援助资金用在刀刃上,修建2000米的河坝,彻底解决了冬季行车难的窘境。

  情怀

  缺氧不缺精神

  回到兴海县政府招待所时,已是晚上9点多。14个小时,跑了两个乡和一个农牧民异地安置区。由于高原缺氧,记者一行都感到头脑昏昏沉沉,没有力气,也没有胃口。我们这只是一天的采访,可想而知,徐州的十几位援青干部要常年工作生活在这里,他们得克服多少困难渡过多少难关啊!

  高书描述了他来到兴海县的感受:“高原空气新鲜,就是氧气太少;白天阳光灿烂,就是紫外线太多;夜晚星光璀璨,就是睡不着觉。”

  高寒、缺氧、气候与饮食的不适应,考验着每位来到这里的援青干部。援青干部们坦言,到现在也还没完全适应,工作中还会时时感觉到身体不适。那么,维系他们坚守高原的动力和精神是什么?高书告诉记者,决定到这里之前,确实有过犹豫,除了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家里还有妻子与年幼的孩子,但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有责任有担当,尽最大努力为贫困地区做点什么。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叫苦。来到这里以后,我们每个援青干部都是一面旗帜,代表着徐州人民,彰显着徐州精神,更激励我们把对口援助工作做好。

  一座藏医院的前世今生

  徐州投资1940万元,兴海县藏医院从小诊所成为青海省县级最佳医院

  9月9日,记者一行4人来到兴海县藏医院采访,刚进大门就遇到身穿藏袍的周拉太院长。他拉着记者的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藏族风俗,只有在喜庆节日和接待重要客人才穿藏袍。感谢徐州人民无私援助,从2014年至今,徐州市对口支援兴海县藏医院建设项目1940万元,藏医院这几年在医疗条件和基础设施上打了一场翻身仗,使我们医院‘起死回生’,当地藏民看病再也不用往外地跑啦。”

  “徐州,扎西德勒!”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兴海县藏族同胞肝炎、结核、包虫病等发病率较高。但当地临床诊疗能力不强,百姓经常要舍近求远去外地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扰着当地干部和群众。

  “以前大家都跑到西宁、四川甚至北京去看病,交通费、食宿费远高于医药费、检查费本身。”周拉太说,藏族人平时就医习惯是去藏医院,而几年前,这里只有20张床位,一年住院病人300人次,门诊接诊量仅1万人次。当地一位藏民就曾花3万元专门跑到北京看病,其中医药费只花了不到6000元,剩下的钱全搭在了路费、食宿上。

  在三楼肝胆科里,73岁的格桑老人对记者说:“这里条件好,医生水平高,床也好,被子很暖和,住得舒服。这都是徐州人援助的,徐州,扎西德勒!”

  面向援建楼磕长头

  4年前的秋天,兴海县藏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是徐州援青项目,投资940万元,对口帮扶建设,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楼内设有CT室、检查室、特色外治科、肝胆专科、妇产科等科室。如今,年住院量比以前提高了10倍,门诊量3.5万人次,满足了本地藏民就医需求,同时还解决了周边州县群众就医需求。

  去年,徐州援建项目又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传统治未病综合楼项目,建筑面积4723平方米。该项目位于藏医院东侧,主要建设内容为门诊及传统未病业务用房、消防水池、柴发机房等,就医环境将进一步提高。

  在援建兴海县藏医院基础设施的同时,徐州援青指挥部又联系新沂中医院,与兴海县藏医院医技对接,开展东西部医技培训,组织兴海县藏医院医生到新沂中医院进行为期半年培训,提高医技水平。

  周拉太说,如今,一些藏民来医院就诊,他们会面向住院医技综合楼磕长头。记者不解地问:“什么叫磕长头?”周拉太解释说,磕长头就是俯下身子,从头到脚趴在地上,以示虔诚之意,表达对徐州人的感恩之情。

  小诊所变身“省最佳”

  徐州援建兴海县藏医院项目,使该院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提高,2014年该院被青海省评定为二级甲等民族医疗机构。在记者采访该院的当天,2018年度全国藏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兴海县召开。会上,兴海县藏医院评定为“青海省县级基础设施建设最佳医院”。

  优良的环境、高水准的设施,就能留住优秀人才。当地藏名医之后、48岁的次成木说,他祖辈就在这里行医,祖孙三代从事藏医研究,是藏医学非遗传承人。如今亲身感受到兴海县藏医院在徐州人的援助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过去作坊式的小诊所,如今成为兴海县最大的医院,在徐州援建的这个平台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能力,把藏医学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全国基层名医李英(藏族)说,看到徐州援青干部——兴海县发改局副局长高书,不顾高原反应,每天蹲在工地督促、协调“传统治未病综合楼项目”建设,心里十分敬佩。

  援青是一次历练

  自2010年援建工作开展以来,徐州市对口支援兴海县建设项目共30项,总投资3.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7亿元。其中,2016年以来共实施援建项目12项,总投资1.98亿元,到位1.13亿元,完成投资7800万元。项目涉及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牧产业发展扶持等多个领域。

  睢宁县副县长、兴海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索向东说,这批援青干部在青海已经两年多了,大家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奉献精神都有很大提升。咱徐州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忍耐。这里高寒缺氧,长时间在此居住会引发高原病,出现气短、腹泻、失眠、心率加快是常事,还要忍受与亲人离别的痛苦。徐州干部把援青当成人生价值的平台,当成一次历练过程。

  一位干部在内地检查身体时,血氧含量为99,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测量的结果是90,心跳在内地是66次/分钟,而在这里是120次/分钟。他们说,“虽然苦了些,但值得回忆,要在这里把任劳任怨、执着为民的精神展现出来,开花结果”。

  海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王显东表示,相对于物质上的支援,徐州干部的这种精神,才是带给兴海县的无价之宝,“希望徐州精神在这片高原上长期扎根!”

  援建西部不仅仅是资金、设备、建设的支援,更需要人才的助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迫切需要医疗、教育人才,不仅仅是让他们治病、育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让先进的技术、理念在当地扎根、传播。张洁、梁永、徐新夫就是其中的三位代表。

  医生张洁

  我们是有情有义有技术的徐州人

  今年兴海县人民医院急需一位妇产科专家,邳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洁担起了这个重任。

  边吸氧边工作是最初的常态

  今年3月5日,身为邳州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的他接到通知准备前往青海省兴海县开展援建工作,因为当地急需一位妇产科专家。虽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些都离不开他,但是身为共产党员,他还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简单准备一下,3月6日张洁就踏上了援青的征程,担任兴海县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到达兴海县后,他第一时间就赶到兴海县人民医院,与各科室医生见面,了解医院具体情况,准备开展工作。但是当他走上医院二楼时,突然嘴唇发紫,感觉头晕目眩,不得已他吸了两个小时的氧气才缓解过来,被医院同事劝回了住处休息。但是张洁不顾高原反应,坚持工作一线,一边吸氧、一边工作成了他最初来到兴海工作的状态。

  硬件提升是当务之急

  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适应,张洁逐渐习惯了高原生活,但是更大的困难也随着他工作的深入感受愈发强烈,这就是手术器械严重老化、医疗人员青黄不接、居民健康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他这个副院长逐个解决。

  硬件提升是当务之急,在张洁的积极努力和协助下,以及邳州市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医院的手术器械逐步得到更新,尤其是一台价值260万元的心脏彩超机入驻医院,让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提升。

  对于医疗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张洁则采取内部提升、外部培训的方法逐步提高医疗人员的整体水平。他对手术科室进行全员培训,手把手教授。他又组织该院的医疗人员,分批次到邳州人民医院进行学习。

  该院妇产科的医生才让卓玛如今已经是该科室的骨干医生,她告诉记者,在张洁的带领下,医院如今除了可以开展会阴三度、四度裂伤修复手术,还可以进行子宫肌瘤挖除手术,以及剖腹产手术,这些手术以前本地医院都无法进行。

  精神上得到了升华

  兴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张洁经常和同事一起主动给当地居民送医送药,普及健康知识。该院副院长赵永宝告诉记者,张洁非常有担当精神,在紧急情况下,克服手术器械老化的现状对患者进行救治,对业务骨干进行手把手帮扶,半年来,将医院中断十几年的一些手术重新开展起来,增强了医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前来找他诊治,妇科门诊的就诊人次有了显著增加。

  在采访中,说到工作张洁侃侃而谈,谈到家乡亲人,他却忍不住一时哽噎,眼圈红润。他坦言,来青海之前还特意在家乡折了几个带绿叶的树枝,寄托思乡之情。但是来到青海,在适应环境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他说,作为男人就要有担当,不管个人能力有多大,但都要尽心去做。希望这些知识和技术通过向当地医疗人员传授可以生根发芽,即使自己援青工作结束,也依然可以服务当地群众,让有情有义徐州人的形象一直留在兴海,留在青海。

  教师梁永

  『工作』是最好的『相思药』

  梁永现在是兴海县中学校长。见到他的第一印象,身材瘦削但气质儒雅。

  刚来一个月瘦了十几斤

  梁永告诉记者,去年他从睢宁县王林中学来青海时正值38岁,那正是一个人最好的年华。但来到兴海不久,因为气候以及水土不服等原因,整个人的生物钟全乱了,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再加上吃不下饭引起的营养缺乏,短短一个月,他的体重就减了十几斤。

  他坦言,比身体疼痛更难以承受的,是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赴青前,儿子正读六年级,即将步入初中,64岁的母亲因脑萎缩和突发高血压住院治疗。他这一走,整个家庭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他把“工作”和“忙碌”当成了最好的“相思药”,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化成另外一种爱,毫无保留地交给他脚下这片雪域高原。

  升学率创史上最高

  兴海县中学是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与校领导多次沟通,结合睢宁县的教学理念, 梁永决定从“教师”入手,通过开展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其教育教学行为。他牵头在兴海县中学开展了新教师首课秀、优秀教师示范课、各学科组的教学研讨、教学论文比赛、一课多模等系列教研活动,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力。同时他注重教师能力培养,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州、县级的评优课比赛,力求为兴海中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付出就会有收获,2018年兴海县中学普通高中升学率较去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创史上新高。

  援助工作又续3年

  援兴期间,梁永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他先后邀请两批近10名江苏专家名师来兴开展“睢兴共建、名师讲堂”活动。这些教师深入学校,上课、评课、讲座,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手把手地教老师们如何备课、上课,两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兴海县委组织部和教育局的高度认可。

  原本一年的援青期满后,梁永本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但面对组织的信任,想到家长的认可、学生的喜爱以及原单位的肯定与支持,最终他毅然决定继续扎根高原。经与睢宁县、兴海县相关单位沟通协调,2018年5月22日,梁永被正式任命为兴海县中学校长,援青期再续3年。梁永说,升任校长后,每天早上5:50起床,六点半到学校,首先围着学校转一圈进行巡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还兴建教师食堂,在生活上关心教师,让他们把精力更好地用在教学上。梁永希望让先进的教学理念在高原兴海真正传播开,让他呕心沥血推动的教育改革开花结果。

  教师徐新夫

  做一名东西部教育交流的使者

  “来青海之前对这里认知是靠大脑丰富的想象”。亲身来到这里发现,虽然地处高原,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教育教学水平也与东部地区有一定差异,但是生龙活虎的学生、直爽友善的同事、淳朴善良的当地群众,都让徐州援青干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高级中学(根据当地的习惯称谓,以下简称“州中”)挂职副校长徐新夫对于援青有了全新的认识。

  “侠义”情怀

  为西部发展尽份力

  在学校小会议室坐定后,谈起来青海工作的感受时,徐新夫首先谈到的不是援助,而是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他原在侯集中学年级处任副主任,主要做学生管理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骨子里还是有一些“侠义”情怀,希望为西部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徐新夫感到,教育交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短短半年时间,他两次牵头海南州高级中学领导与教师团队赴徐州考察、调研、交流学习。在他的沟通协调、牵线搭桥下,海南州中2018年5月3日与侯集高级中学成功牵手,并签订了友好学校协议,达成了五大方面展开具体合作交流的愿望。从6月11日开始,他又携海南州中高三老师一行20人赴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徐州市35中考察交流,徐州教育界20余位名师济济一堂,与州中20位教师进行座谈,取长补短。

  以身作则,德育触动学生灵魂

  由于原在侯集中学主要做学生管理工作,徐新夫深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半年来,他通过“开学第一课”、班会、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将州中的德育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今年9月1日高一新生开学第一课上,他乐于以“过来人”“学长”的角色与学生们交流,对他们未来三年高中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分享顺利度过高中三年的“法宝、锦囊”,对高一新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很有指导意义。

  他告诉记者,根据年级的不同,在德育教育上他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对高一学生侧重理想教育,对高二学生侧重法治教育,对高三学生侧重感恩教育。如今海南州高级中学的德育方案逐步完善,德育活动安排越来越合理、科学,德育活动尤其是主题班会等活动越来越丰富且更富实效。

  榜样力量,推动两地教师交流

  谈到徐新夫半年来的工作成绩,州中专职副书记黄保民用“榜样的力量”来形容。黄书记说,徐新夫来到州中后,主要负责教师培训、校际联络、教学教研三个方面的工作,特别在年轻教师的培养方面,徐新夫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校长带来了很多新思想,教学理念、学科素养很受老师们的欢迎。”黄保民说,“徐校长每天都很忙,在三个年级到处听课。每天他都会听2节课,评2节课。可以说在教育教学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他的评课对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起了很大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新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新夫向记者坦言,一生中有三次精神的升华,第一次是考上大学,第二次是孩子出生,第三次就是此次援青。

  (来源:徐州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