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50年!南京长江大桥那时有多红?脸盆水壶上都有它

2018年09月18日 22:40:56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粮票、糖纸、铅笔盒、水壶、脸盆、自行车……这里,你能看到的所有物品上,都有着同一个图案——南京长江大桥。9月18日,在南京长江大桥即将迎来50周岁生日之际,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首展。还在建设中的大桥的模样,生活里那些有关大桥的小物件,一场国人对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集体记忆展缓缓拉开帷幕。

  上个世纪70年代,他们用画笔“航拍”大桥

  一走进江苏省美术馆大门,以脚手架搭起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图案就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脚手架下,几块由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提供的真实的铸铁浮雕,让人们啧啧称赞。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说,江苏省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座公立美术馆,有80多年历史,见证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时刻,也早在大桥建设初期,就开始持续关注并收藏相关经典美术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名家名作。此次展览的一个重头戏,就是艺术家们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出的大桥的美。

  南京长江大桥南大堡,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大桥经典记忆。可你见过还在建设中的大堡模样吗?记者注意到,在展馆一层,不少作品展现的就是大桥在建设时期的场景,比如,版画《红旗颂歌》,鲜艳瞩目的三面红旗在日光里散发着奕奕光彩,但三面红旗下,却仍是一堆脚手架,一侧还矗立着两台吊机,建设中的大桥场景生动尽现。

  除了这些写实性的作品,上个世纪70年代的创作者们,还用独特的视角,用画笔为大桥描绘出了一幅幅“航拍”图。它们或雄壮、或秀丽,既有新中国“争气桥”的壮观气势,也不乏江南景色的清新婉约。

  水壶、脸盆、饼干盒,还原大桥工人生活

  踏进二楼展馆,曾经的小学课文《南京长江大桥》登上了黑板报,一下把参观者们拉进了大桥时代。那个时期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小到粮票、烟标、橡皮、糖纸,大到年画、月历、课本、练习簿,生活的处处场景里,主角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桥。

  记者注意到,展馆里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设计的工人宿舍。这间宿舍,展现了当时工人阶层真实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很好、很温馨,但隐私也比较差。你可以从窗户缝里、墙壁上凿出的小洞里看到屋内的情况,当然,宿舍内展示的所有物品,热水壶、搪瓷缸、脸盆、床单,包括从儿童视角所看到的饼干盒,都带有大桥的标志。

  “当年,有些人可能从没来过南京,照相簿里却有与南京长江大桥的珍贵合影。”徐惠泉说。展馆里,还“复原”了一座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真实存在的“大桥照相馆”。相片墙上,是征集来的市民在这座照相馆里的照出的带有“大桥logo”的照片,还有市民与大桥的合影。

  不过,记者发现,这些合影里,还藏着一些“彩蛋”,有些照片中的大桥是真正的大桥,有些却是照相馆里的布景。你能分辨出来吗?此次,来“大桥照相馆”参观,你也能同这些“网红布景”中的大桥合影。

  天天见桥仍“思桥”,他来寻找历史上的大桥

  午饭时间到了,参观者三三两两走进展览馆。市民张先生在每一幅展品前都驻足仔细端详着。张先生是扬州人,工作后才来到南京,现在就住在大桥下,每天都能见到大桥。“以前觉得它就是个忙忙碌碌的交通工具,展馆里的它不一样,特别有时代感、历史感。”他说。

  “南京长江大桥不只是交通意义上的桥梁,它还是见证了中国崛起的精神之桥、是代表‘中国制造’与’大国工匠’的经典之桥,也是体现’双百’方针和文化自信的艺术之桥。”徐惠泉如此总结南京长江大桥的当代意义。

  “今天,长江上已建成的和在建中的跨江大桥已超过60座,平均不到50公里就有一座特大桥。活跃在国际桥梁舞台上的中国制造,早已接近全球市场的一半左右一一而南京长江大桥,正是这一切的起点。” 徐惠泉说,通过这次展览,希望能让观众重新回到那个拼搏向上的年代,领略这一国家工程中所蕴含的独特桥梁美学与生活美学。

  (来源:现代快报,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