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如何量质并举迈上万亿GDP台阶?

2018年08月17日 14:57:45 |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通过5年左右努力,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这意味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常州市在全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同时,依然要保持一定的发展增速,“既要好,也不能慢。”

  常州市提出的这一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指标是重要支撑和体现,但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5年上万亿”——这是常州市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也是“勇争一流,耻为第二”常州精神的具体体现,需要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迈进“万亿俱乐部”有底气

  “万亿俱乐部”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2006年,上海成为国内最早跨进GDP万亿门槛的城市。去年,无锡和长沙两市也跨上万亿台阶,“万亿俱乐部”城市增至14个。

  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李卫平认为,常州目标可行。长三角“沪宁杭”城市圈本身具有原生发展动力,是国内最发达、人口聚集规模效应最显著的地方,汇聚了多个优秀城市,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正在提速。同时,以常州为代表的城市,具有良好的民族工商业基础,具有自强自立的文化基因、良好的教育基础,亦不乏创新开拓精神。经过近年来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发展的新动能也不断增强。

  公开数字显示,201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中,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百强,常州列28位。同时,常州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名列2017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地级市第3位。

  围绕“六个高质量”要求,常州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连续5年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累计引进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项目57个。大力实施“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26万亿元。出台“1+3”创新系列政策,与国内先进城市支持强度保持同步。近两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攀登路上面临挑战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GDP过万亿元,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地位、能级的重要标志,也是提振全市干部群众信心的重要动力。

  但攀登注定不会轻松。在全国经济前40位城市中,常州的面积和人口靠后,资源禀赋并不突出。加入“万亿俱乐部”并非易事,需要解放思想,认清发展形势,直面并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问题。

  李卫平表示,通俗地说,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在投资层面,虽然常州市民营经济活力很强,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也有条不紊,但由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减弱。在出口层面,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外需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去年常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成功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在此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有难度,关键在如何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找到替代出口市场。在消费层面,常州市具有阶段性共性特征,消费的拉动尚处在中低水平,相关大宗商品消费的增速有可能出现放缓。

  李卫平进一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引进外资、外向型发展、劳动力比较优势、以市场换技术等原有手段渐显不够,老路已很难走下去。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越南、缅甸等国家正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竞争中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显现;中西部地区持续开发发展,后发优势越加明显。这些,对常州市的制造产业产生的替代效应将越来越强,倒逼产业转型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激发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赢得新的优势?是常州市保持中高速发展的一大课题。而从常州情况看,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有待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依然不高,研发中心与技术中心对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还不强,有影响力的产业和企业缺乏。

   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奋斗

  “万亿GDP”的画卷,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是火花四溅的机器焊点,是人声鼎沸的商业街巷,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也是守望相助的幸福生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迈进“万亿俱乐部”,需要全市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共同努力。

  “要以区域一盘棋的思路,推进改革发展。”市发改委主任汤如军表示,常州要放宽视野,努力建设成为“江苏中轴”主枢纽和扬子江城市群战略支点城市,与沿江城市一起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常州综合港务区建设,鼓励支持武进区加快建设“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和生态保护引领区,鼓励支持溧阳、金坛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溧阳打造宁杭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推动金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推进天宁开发区“东扩”和钟楼开发区“西进”,增强中心城区发展活力。同时,积极做好苏南沿江铁路、常宜高速公路、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等项目常州段建设,深化常泰过江通道、镇宣铁路等项目常州段前期工作。

  市发改委副主任孙益锋表示,常州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定位,决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的发展道路。加入“万亿俱乐部”,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产业是支撑。全市要加快推进先进碳材料、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一批500亿级、1000亿级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在“云大物移智”等前沿领域加强技术研究和产业规划,建设好智能传感小镇、石墨烯小镇、瑞声科技小镇、无人机小镇等新经济集聚区。同时,着眼支撑制造业高端攀升和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金坛区委书记狄志强表示,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度增长,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虽然2014年以来金坛经济总量增幅连续4年位居苏南各县(市、区)第一,但总量与区位还不匹配、不相称,亩均产出贡献率不高。全区正坚定信心、加大力度、精准施策,做强做大新能源汽车、移动智能终端、5G移动通信网络和光伏新能源“三新一特”产业,并抓住“中德(金坛)创新产业园”规划建设机遇,力争在德国中小项目引进上取得新成效。同时加快制定新一轮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的支持政策,推动更多企业收获政策红利、加快做强做大,特别是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团队活力强的优质企业,使其成为支撑金坛跨越发展的“根植性企业”。

  市人社局局长陈志良表示,“万亿GDP”既是经济目标,也是城市文化与创新精神的提升。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常州市一方面要创新思路、加大投入,继续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综合运用“整体化、人本化、专业化、社会化、特区化”招才引智办法,把常州建设成为群贤毕至的人才高地。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和匹配产业发展的“龙城工匠”,推进落实星级企业高层次人才认定自主权、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岗位设置权、科研人员创业自主权,给生活于斯的每个劳动者带去更多获得感。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