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这些常州人参与并见证了5次!

2018年08月14日 17:31:47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月8日,京津城际线运行时速再登新台阶,按照设计时速350公里达速运行。以此为标志,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面进入了“350公里复兴号时代”。

  之前,我国铁路曾经历6次大提速,时间跨度从1997年到2007年。其中,位于常州经开区的中车戚墅堰公司参与了5次,他们生产的几款内燃机车在这几次大提速中担任主力。这些机车生产后,都首先由公司试车员“尝新”驾驶。他们的试驾,是为了保证机车的“零缺陷”,也是为了确保铁路大动脉的畅通。

试驾30年,张翼对每一辆机车都充满感情

  干了30多年的机车试车员,曾试驾了上万台火车头

  在中车戚墅堰公司共有十几位机车试车员,54岁的张翼是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一位“老司机”。

  按照规定,试车员属于特殊工种,退休年龄比一般工种要早5年。明年的上半年,张翼就要退休。

  面临退休,寡言的张翼既高兴,又不舍。高兴的是做了30多年的试车员,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工作,终于可以歇歇了;不舍的是,这些年,和机车朝夕相处,对这项工作充满了依恋。

  张翼介绍,工作期间,他每年试驾三四百台机车。按照这个数字计算,从他1984年开始做机车试车员算起,至今已经试驾了上万台机车。这些机车中,既有送来修理的机车,又有相当一部分的新造机车。

  所有试驾机车中,张翼对前几次大提速中担任提速主力的几款车型情有独钟。

  “大提速期间,从DF8系列到后来的DF11系列,这些新车的试驾,我一次都没有落下。”

    最早,机车试车员没有无线电,没有“三项设备”,试驾基本靠人工

  回忆早期的试车经历,张翼印象最深的是设备简陋。“当时试驾,没有无线电,更没有现在的‘黑匣子’、监控、电台等‘三项设备’,试驾基本全靠人工,开起来比较辛苦。”张翼说,那时候开车试驾,全靠观察铁路上的红绿灯来行驶。“所以副司机的功能也同样重要。他们要在正司机身边辅助查看信号灯的变化,增加开车的安全系数。”

  张翼试驾机车30多年,从未出过一次事故,除了自己的小心翼翼,也和身边副司机等同事的配合有很大关系。

  据他介绍,除了正副司机外,当时试驾车上还有钳工、电工等多个工种,人数共有十几人。“试驾中,如果遇到问题,现场检修,解决问题。”

  除了行车设备,张翼对当时的试驾速度也印象深刻。上世纪八十年代,检测设备不发达,为了测量新款机车的性能,试驾都是按照极限速度进行的。“比如,这款机车一般的时速是120公里,我们试驾的速度就要超过这个速度,提到140公里,甚至150公里,看极限速度下机车的性能如何。”张翼透露,当年,他在试驾中,百公里左右时速的车子,曾被他跑出过180公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内燃机车大跨步发展,试驾装备和检测设备都有了很大提高。“通联用的无线电、电台都有了,监控设备也有了,试驾工作不再完全依靠司机的感觉和经验了,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同时查看了。”按照要求,内燃机车的试驾速度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疯狂”,而是最高时速限制在了120公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造的远途“一站直达”机车创造纪录

  据了解,中车戚墅堰公司(原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机车修理,并未涉猎机车新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开始快速发展,铁路运量不足的矛盾凸显,铁道部对机车“高速、重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时原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的领导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开始领导员工“偷偷摸摸”地发展大功率柴油机。

  中车戚墅堰公司的一位老员工回忆,当时上级部门对他们研发新型机车和柴油机的行为是不支持的。没想到,几年后,他们就制造出新型280系列机车。

  张翼和同事回忆,装有新型280柴油机的DF11G机车性能非常好,创造了远途列车“一站直达”的记录。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机车的性能和动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列车远距离行驶,中途都需要更换火车头,没有一站直达的机车。

  “我们开发的DF11G机车,因为马力大,动力足,性能好,远距离行驶,根本不需要更换车头。”张翼等人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该系列的车型参与了铁路前几次大提速,并担任主力车型。“20年前,全国都来订购这个系列的车,我们造得很欢,那段时间我和同事少说也得试驾了上千台该系列的新机车。”

雪域神舟机车为青藏铁路修建做出了贡献

新曙光是首批内燃动车组列车,整车采用流线型设计

  雪域神舟、新曙光号等车型,成为他和同事最特殊的机车记忆

  进入新世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开建,而当时在一些路段,负责牵引运送铁路建设物资的机车“雪域神舟”就是原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生产,填补了我国高原内燃机车的空白。

  张翼和同事参与了该机车的试驾工作。尤其是张翼的同事巢飞,还曾在青藏高原参与“雪域神舟”的试驾工作。巢飞回忆,当时他曾待在青藏高原两个多月,对机车进行高海拔自负荷率修正、启动牵引和机车防寒等试验。“试车条件很艰苦,但能为青藏铁路做贡献,觉得再苦再累也值。”

  但是,最终由于美国机车的引进,“雪域神舟”没有成为青藏铁路的主力车型。“当时,我们一共生产了十几台‘雪域神舟’,现在这些机车仍在服役。”

  除了“雪域神舟”,还有一款车令张翼、巢飞等试驾员印象深刻,该车型就是内燃机动车“新曙光”号。据了解,该车是我国最早的内燃机动车组,由原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南京浦镇车辆厂及上海铁路局联合研制。“这是第一批流线型机车,试验时速曾接近200公里。但后来,该项目没上,只生产了一组两台机车。”据资料介绍,该机车已于2010年停运,并封存于哈尔滨铁路局,后来又被作为展品使用。

90后掌效端把机车从摇摇晃晃的船上开到陆地上

  老的试车员见证几次铁路大提速,新的试车员把机车开出国门

  在中车戚墅堰公司,很少有人像张翼这样,亲身经历、见证了内燃机车这30多年的发展变化。“以前,咱们国家用的都是内燃机车,后来动车、高铁迅猛发展,内燃机不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

  但是,令他鼓舞的是,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现在年轻的80后和90后试车员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把机车开到亚非拉国家,为当地客户试驾,开拓新的市场,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制造”。

  前段时间,公司90后试车员掌效端的经历让张翼见识到了后生可畏。掌效端和同事乘船去加勒比海国家牙买加送内燃机车,但当地缺乏吊车等大型设备,机车一时难以上岸。最终,掌效端凭借自己的精湛技术,沿着临时铺设的轨道,把机车从摇摇晃晃的船上顺利开上了岸。

  “现在的年轻试车员有技术,学历高,相信他们能把公司生产的机车越来越多地开到国外,开拓更大市场。”张翼说。

  (来源:常州晚报 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