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打call!看这个被央视评为“最美杏花村”的振兴路

2018年03月23日 21:34:05 | 来源:中国徐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微信图片_20180322215930.jpg

  对于自家的村民,就在家门口、见惯不怪的美景,仍让他们流连忘返。对于外地的游客,这绵延十里的杏花林就更具吸引力了。一早上,几十波游客陆续上山,“从3月下旬到4月上旬,20天的花期,每天来俺村赏花的游客大约在10000人左右,近的就不说了,上海、北京,甚至有奥地利的游客专门到我们这个山沟沟里赏花。”马集村村支书卢兴村说。

微信图片_20180322215957.jpg

  可是谁能想到,这个去年两度登上央视并被冠以“最美杏花村”名号的马集村,十多年前,不仅与美丽乡村沾不上边,甚至还是当时的省定经济薄弱村。

  “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400多口人,只有2500多亩土地,其中还包括1000多亩的山坡和河滩,人均不足1亩地。”卢兴村指着如今开满杏花、一山粉白的猫山说,“这山上,以前种棉花,桃小;种棒子,粒细;种山芋,烂芯,农民辛苦一年下来,一亩地能拿到手的纯收入只有三四百元。”

  三四百元的亩收入,让62岁的村民马继华一家挤在50多平方米的三间石屋里住了十几年。前几年,靠种杏致富的马继华翻盖了新房,住进了“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的”三层小洋楼。

  马继华是马集村第一批种植杏树的带头人之一。2002年,村支书卢兴村在考察山地土质后,决定在山脚下成片种植杏林。当时村民响应者寡,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头下,马集在山地种下了700亩杏林。马继华是少数响应的村民之一,种下150株杏树,让他被邻里乡亲视为异类,斥之“不是个认真种地的人”。

  “不认真种地”,让马继华刚开始种植杏树就“遭了笑话”。因为天旱,先是树苗死了一半,杏树挂果后,销售又成了难题。杏子的保存期短,卢兴村带着村干部从上海超市到南京的市场,磨破了嘴皮子最终将果子贱卖了出去。这一年,种杏的收入跟以前种棉花、种棒子、种山芋相比,基本没啥两样。“瞎折腾啥,不如老老实实种地。”村民还是那句老话。

  守着传统种植继续受穷,还是迎着困难,朝着“杏”福路继续走下去?马继华选择了第二条路,这同样也是马集“当家人”卢兴村的选择。

  只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才算真正摸上了“杏”福路。看到马集村依山傍水,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卢兴村打起了“搞休闲采摘游”的主意。2008年开始,卢兴村通过多方努力用扶贫资金在杏园里修观光路,并举办金杏采摘节进行大力宣传推广。

  同时,通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山青水秀、功能完善、独具苏北山区民居特色的美丽村庄。通过多年努力,如今3月来马集赏杏花,5月摘金杏,10月来赏秋,成为徐州周边有名的城效休闲旅游品牌。

微信图片_20180322220002.jpg

  如今的马集十里杏花村,将马集、后楼、马庙等6个村的5000亩15万株杏林连成了一片,“化肥不进田、农药不进地”的绿色种植也让马集的金杏成为了一斤四元也不够卖的俏销货。“以前卖杏要自己找销路,现在金杏采摘节越搞越大,来采摘的人就把所有金杏全包圆了。坐在家里不出口,一天的收入就有六七千元。”马继华说。

  家家盖起了洋房,种起了杏树,有的还经营土特产,搞起农家乐,原先的贫困村早已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出了一条“改善环境、做强产业、发展旅游、致富农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微信图片_20180322220202.jpg

  “村民种杏每亩的纯收入超万元,基本上能占年收入的六成以上。他们线上线下一边卖农产品,一边卖田园风景、清新空气,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马集的十里杏花村将进一步提档升级,村里投资100万元修建停车场,投资600万元扩宽道路,修建公共厕所,让马集更美,人气更旺,乡村振兴的步子走得更稳、更快。”卢兴村说。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