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系列片震撼开播,节目从“天下文枢坊”的历史故事说起,分为《国子成贤》、《锦绣文章》、《诗意大地》、《山水墨韵》、《咫尺天地》、《雅韵清音》、《佛缘禅趣》、《天工开物》共八集,通过梳理无形的文化遗产,凸显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崇高的文化地位,充分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南京,总能让诗人们诗兴勃发。早在三国时期,吴地百姓的民歌对后代五言绝句的形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晋偏安建康,更是产生了陶渊明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人。六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重量级的诗人都和南京有关联,南京本身也成为被反复抒写的重要主题。纵观一部中国诗词史,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古都,比南京更多地被反复吟咏。
诗意之城 金陵处处传佳作
南京被专家学者称为怀古、咏史文学的巅峰之地,确实因为这里有着太多的代表作,这其中除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还少不了诗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作品。
当然,南京所孕育出的诗歌,远不止那些沧桑怀古之诗。据初步统计,目前可查阅到古诗词中,和南京相关的有上万首之多。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让中国沉淀了无数的动人诗篇,南京就是这个诗歌国度里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文学的生长,同样需要合适的土壤,而诗歌恰逢了南京这片博爱包容、养分充足的热土。要知道,即便是与自然与历史资源兼具的其它古都相比,南京仍是内涵更丰富的那一个。
景色瑰丽 赏诗犹如赏画卷
千百年来,描写南京美景的诗歌不胜枚举,《子夜四时歌》是金陵诗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四季歌”,同样来自六朝。
《子夜四时歌》中所咏的“北林”、“北湖”,即在今天的紫金山麓和玄武湖一带。它们今天仍然是南京市民生活中每天相伴的美景。不过,如果你的胸中装着那么几首婉转优美的古诗,眼前的一切可能更有韵味。
玄武湖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也是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 因为它的位置正好在钟山之阴,南京人曾把山背的这座湖称为后湖。千百年来,玄武湖的美景让很多诗人为它挥毫泼墨。而与它相依的紫金山,同样盛产诗作。欧阳修也曾写过:“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十里秦淮无疑是最具江南风情的一条河。仅仅从内秦淮的东水关到游船码头,只有十来分钟的游船行程里,就点缀着诸多传世诗篇,浪漫的《桃叶歌》、怀古伤感的《乌衣巷》、生活化的《长干行》、讽刺反思的《泊秦淮》等等,还有哪儿能有这样一条诗意满携、文化漫溢的河流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清凉山、牛首山、方山、老山、雨花台、燕子矶、鸡鸣寺、大报恩寺等等,只要你能报出名字的南京景点,几乎都联系着大量的诗词名作。这些诗歌中的风景,有很多仍然存在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但也有一些已经发生了变迁。
虎踞龙盘 金陵王气蕴沧桑
唐代以前,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南京,“金陵王气”飘浮于金陵上空三百余年。后来,多位唐代诗人感受着这里浮浮沉沉的“王气”,念古思今,感慨于诗,“金陵王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具有丰赡文化意蕴的诗歌意象。
所谓“金陵王气”,也是对金陵地理形势的认识。南京内有虎踞龙盘之势,外有长江天堑之险,前有淮河长江作为防线,后有吴会地区作为后盾。历来在这里建都的朝廷,都希望依托江山之险谋取江山之固。
行走在一座城市里,如果风景触动的,是你的眼睛,那么,历史则触动着你的灵魂。这些以“王气”为意象的诗句,只是南京咏史怀古诗作的一部分。
确实,帝王更迭、王朝兴衰不断在南京上演,韶华岁月和萧瑟时光、歌舞升平和战火绵延、城廓威严和一片废墟……这些相背离的元素反复交织,使得南京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条河流甚至每一块城砖中,都饱含着沧桑,使得诗人们的情感收到触动和冲击。
南京的怀古诗词中,不仅以历史悲情打动和震撼人,更以历史反思启发和警醒人。同时,怀古诗除了渲染一座城市的伤感之外,其实它更凸显了南京城市性格的最深刻一面。
诗韵深厚 名家特别爱金陵
中国古代诗词以唐诗宋词为标志。唐诗的代表人物是“诗仙”李白,他对南京情有独钟,曾上书朝廷,竭力建议唐朝迁都南京,但未被采纳。史料记载,李白曾到金陵不下七次,特别是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地区度过。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诗中,有200多首在南京创作或是直接写南京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比如《长干行》。
长干里,南京最古老的地名之一,位于中华门城堡外长干桥以南到雨花台一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干里一带已经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地区。
李白写下这首时才25岁,那是的他意气奋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十七年间曾多次到过金陵。李白42岁时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不久遭到谗毁,被“赐金放还”,再度漫游各地,金陵依旧是他长久逗留之地。
前来夫子庙景区的游客,都喜欢在文德桥上留影。相传李白曾在这里醉酒后看到水中月亮,跳下桥去捉月。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在桥畔筑了一座“得月楼”。
今天的人们所熟知、传颂的大诗人,无不和南京有着紧密的联系。位于建邺区水西门广场西侧外的赏心亭,始建于宋代,数毁数建,历代文人均有登临怀古。苏轼、陆游和辛弃疾等古代文学大家都曾在此赋诗填词。
帝王们也尤其喜欢在南京释放诗的灵感,被誉为“千古词帝”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留下诸多名篇名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土金陵的思念。
前行路上 今朝南京更诗意
一个时代的诗歌,就是一个城市的时代记录。2017年4月23日,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8周年红色骑行活动在南京举行。在这样一个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特殊日子,人们仍然不忘以这样的诗来表达激情、抒发胸臆。
作为一个诗城,今天南京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营造出一个更加优越的文化氛围,也让人们更加诗意盎然,而在现代城市中,依然可以找到那些传世名篇对应的老地名。
诗人们用对南京的爱,写就了一篇篇不朽名作,这些千百年来留存于世的诗歌连同十朝印记、山水成林一起,共同构建起一座独一无二的诗意之城。
这诗意不仅仅存在于传世的文字之中,不仅仅存在于诗会之中,更存在于市民的生活之中。经济的高度发达,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有条件也有心情去更诗意的生活,比如去听一场森林音乐会,去跑一次山水之间的马拉松,去看一次滨江风光带的落日。诗意地栖居,让南京在当代成为了人们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