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发布创新活力指数 首创新区创新评价体系

2017年07月04日 09:18:12 | 来源:凤凰网江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月3日,刚刚两周岁的南京江北新区和紫金传媒智库首次携手,共同发布《2017南京江北新区创新活力指数报告》,创建全国国家级新区中首个创新活力指数。据了解,作为国内首创的新区创新评价体系和双方合作的核心产品,未来该指数将定期滚动发布。

  江北新区效果图

  据悉,目前,国家级新区所肩负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初步布局,而对于其创新内涵的监测评价与改良优化,将成为新区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作为双方联合提出的区域创新评测理论,江北新区创新活力指数客观分析与评估了江北新区的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创新组织与创新成效,有利于对江北新区的创新水平及创新活力进行测评,找到亮点及薄弱点,并明确未来创新发展的方向。

  记者了解到,江北新区创新活力指数包括创新资源潜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产业组织、创新驱动成效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创新主体资源、地区经济基础、技术资源基础、人力资源集聚、资金集聚、技术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组织、经济产出成效、科技创新产出成效等二级测度指标和31个观察指标。

  从首次发布的创新活力指数看,江北新区成立两年来,各个领域的创新活动积极活跃,发展迅速稳健。江北新区承担着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转型发展的重大期望和责任,从目前创新活力指数看,成为新增长极的发展态势明显。

  广聚天下英才,创新资源潜力指数大幅跃升

  根据《2017南京江北新区创新活力指数报告》,2012-2016年,江北新区创新资源潜力指数由78.00增长到109.25,累计增长31.25,增幅达40.06%;从年度增长看,江北新区创新资源潜力指数年增长稳定在8%以上,体现出显著、稳定地创新资源累积增长态势。

  作为创新的基础性资源,创新人才、经济活力和科技资源是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的支撑要素。江北新区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及优质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目前,江北新区的经济活力与增长极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作为传统的化工业基地,重工业一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江北新区成立后,一方面提出以工业4.0提升传统产业的产能效率,有序地迁、转、停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低价值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提升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4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2大生产性服务业,初步完成了从量增到质优的转换轨迹规划。

  成立两周年以来,江北新区汇聚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和优质创新人才,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优质企业和人才聚集。创新主体潜力指数已由2012年的79.14增长到2016年的112.50,相比2015年有12.5%的大幅跃升。目前,江北新区企业每年净流入人口2.46万余人,常住人口达到172.14万余人,为保障江北新区发展注入了一定的外部人力资源。

  为推动优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青年创业人才落户江北,除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租房补贴,江北新区还通过人才公寓和创客文化,将创客之间的交流沟通延伸到生活领域,通过聚合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覆盖相关产业链的社交圈,形成江北新区的创新创业“小硅谷”。

  有资料表明,就已开展的人才公寓建设情况来看,截止2016年8月,浦口区共有人才公寓1526套,而六合区可提供330户人才入住。通过上述措施,江北新区每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超过22000个工作岗位,仅高新企业年均吸收应届毕业生3000人以上,其中,新增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超过10%,新增大学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比例超过45.89%,科技活动人员占比则超过30%。

  专利申请量占南京15.2% 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显著提升

  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江北新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指数由90.85增加到110.77,虽然整体累计增长幅度仅19.92,但集聚能力指数在新区成立之后呈现出强劲的加速增长态势。2016年,江北新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指数相对2015年增长10.77%,相对建区前的2014年则增长了13.73%,集聚能力显著提升。

  据了解,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主要考察域内流动性资源的集聚,包括人口集聚、资金集聚、技术集聚。从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三个维度看,江北新区经济集聚能力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但人口资源集聚能力指数在新区成立后,2016年相比2015年增长了16.15%,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增长拐点。

  目前,江北新区“乐居江北”的人口集聚态势加速呈现。诸多的政策红利正在促成江北新区人口加速集聚的态势。未来10年江北地区的人口将从170万提升到260万,城市化率从60%左右提升到80%以上。

  此外,经济集聚能力指数和科技资源集聚能力指数均呈现一定波动性,但部分个性化指标增长强劲,比如经济集聚能力指数中的居民储蓄增长、科技资源集聚能力指数中的专利申请区域占比等。

  从2015-2016年两年的资金筹资结构来看,江北新区各种形式的筹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其中,政府直接投入5%左右,企业投资占5%左右,金融机构投资30%左右,社会投资40%-45%,外资利用15%左右。

  从专利申请量看,江北新区的专利申请量占南京市比例从2011年的10.65%增加到2016年的15.20%,技术资源的区域集中度显著增强。尤其是近两年,受益于新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专利申请占比显著提升。但域内专利申请质量还需进一步加强。

  创新产业组织指数加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在2012年至2016年这4年间,江北新区创新产业组织指数由2012年的92.36增长到2016年的106.24,累计增加13.88个百分比,累计增长15.03%;2014年后,江北新区创新产业组织指数开始加速增长,2016年以达到6.24%,与GDP增长速度相当,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在江北新区产业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江北新区辖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67家增长到2016年的323家,数量将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7.9%,并体现出加速增长态势。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高新企业数增长率超过25%,体现出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区内的快速集聚与孕育,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后续发展典型了基础。

  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来看,2013年至2016年江北新区共有321家上报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产值达945亿元(不计南瑞集团),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此外,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能源、高效节能等六大产业占据绝对份额,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凸现。

  目前,江北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通过精准引资,继台积电及其关联企业之后,行业标杆企业清华紫光、华大半导体、展讯通信、中星微电子集团、华大九天等均落户江北,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有望新增千亿以上产业集群。

  创新效益指数增长稳健,人均GDP累计增长近40%

  另据了解,创新驱动成效指标主要考察域内的创新产出,包括直接的创新活动产出和间接的创新产出等。直接创新活动产出主要是科技创新产出和知识创造水平;间接创新产出则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等维度的建设成效。

  在2012-2016年,江北新区(或辖区内“两区两园”)围绕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驱动发展,对制度创新、过程优化、资源聚集和平台建设等问题着墨颇多。

  从数据来看,创新驱动指数从2012年的73.25增长到2016年的109.80,累计增加36.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0.71%;2016年,相对2015年创新驱动成效指数增长9.80%。2015年江北新区成立后,创新驱动成效平均增速均超过8%,表现出典型的创新成效先行、创新驱动先行的区域发展特色。

  根据规划,江北新区将将着重打造成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先行区、知识产权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创新中心重要基地。目前,江北新区已推进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知识产权法庭,统一受理、就地办理新区相关知识产权案件;并与省知识产权局合作,推进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知识产权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模式。

  从观察指标看,2012-2016年,江北新区区域内的专利申请与发明专利申请的量增非常明显,尤其是专利申请量翻了一倍以上。其中,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4500件增加到2016年的9988件,专利申请指数从2012年的56.24增加到2016年的124.83;发明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1817件增加到2016年的4655件,专利申请指数从2012年的46.00增加到2016年的115.59。

  此外,在3个观察指标中,江北新区人均GDP增速较为明显,从2012年的69.50增加到2016年的108.17,累计增长了近40个百分点,而企业净利润率水平在2013年大幅提升后,此后增长平稳;人均创造利润值则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