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目前江苏9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都建有研发机构,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位居全国第一。创新实力的背后,是江苏企业与大院大所的紧密合作:通过挖掘科技富矿,提炼锻造为创新内力,向价值链和产业链中高端不断攀升。
水下观测网络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在水下安装监测设备,人们可以实时、连续监测水文、水质等情况,对国民生产以及国防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位于南通的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于去年底研发出我国首套适用于高压远距离的海底观测系统,使我国的水下观测技术迈入世界一流行列。
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张锋:“它实用的深度是1800米,离岸距离是150公里。是国内迄今适用范围最远、适用范围最大的一套海洋观测系统。”
这套先进的系统离不开两项核心技术,一项是海底光电复合缆技术,另一项是海底接驳盒技术,然而这两项技术原先分别掌握在中天科技集团与浙江大学手中。中天科技主动寻求合作,邀请浙江大学以技术入股成立合资公司,强强联合之下,水下观测网络技术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产量占据市场头把交椅。
仅2016年,中天科技就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十几家院所高校展开合作项目53项,投入经费近2亿元。纵览中天科技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大院大所合作的共赢史:借助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中天科技从偏居一隅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年收入345亿元的中国企业500强,通信、电网和新能源等多类产品位居全国甚至全球第一,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我们企业虽然在如东,区位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但我们在业界,在我们光通讯领域,大家有口皆碑。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子,实事求是讲,就是因为和大院大所开展了合作。”
从以往的跟随创新到现在的联合创新,江苏企业与大院大所的合作研究日益深入:截至目前,江苏企业已与高校院所开展了1800多项前瞻性联合研究,实施了750个成果转化项目;"校企联盟"达11865家,技术合同年成交额超过728亿元;共有640名专家教授受聘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校企共建了4000多个工作站;累计引进院士300多位、院士团队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