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枢》:锦绣文章

2017年07月02日 09:40:38 | 来源:南京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系列片震撼开播,节目从“天下文枢坊”的历史故事说起,分为《国子成贤》、《锦绣文章》、《诗意大地》、《山水墨韵》、《咫尺天地》、《雅韵清音》、《佛缘禅趣》、《天工开物》共八集,通过梳理无形的文化遗产,凸显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崇高的文化地位,充分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自六朝之后,南京的文学创作百花齐放,群星闪耀,成为中国文脉中的扛鼎之地。无论是南京贡献给世界的名著,亦或是文学世界描摹着南京的佳作,都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座城和这座城中的每一个人。

  《红楼》流芳 恢弘巨作始于南京

  一直以来,在《红楼梦》的众多研究中,始终有个未解的谜题,让众多红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曹雪芹要在《红楼梦》中会浓墨重彩刻画一个老太太贾母的形象,这在那个男权社会中是极其罕见的近年来,随着众多资料的被发掘,一个重要的人物浮出水面,可以清楚的解释这个困扰红学家们多年的谜团。这个人,就是曹雪芹的曾祖奶奶,孙氏。

  而孙氏很有可能就曾经住在南京的江宁孙家边村,并且跟康熙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康熙小时候被孙氏照看,因为这层关系,当康熙称帝后,孙氏获准返回南京故乡,同时任命孙氏的夫君,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为江宁织造郎中,负责为皇宫织造丝织物。

  东到利济巷、西到碑亭巷、南到科巷、北到长江路这个范围,就是当年的江宁织造府,也就是曹家的官邸。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家族经历,曹雪芹才能写出大观园里的繁华盛景,才能写出转眼成空、亦假亦真的跌宕情节。

  红楼梦里的少男少女们在大观园中,度过了他们天真烂漫的青春岁月,而曹雪芹13岁时,曹府被乾隆帝下令抄家。在此之前,曹雪芹最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在南京度过

  家族巨变带来的透彻心扉的悲凉,也饱含着曹雪芹客居北方写《红楼梦》时,对故乡金陵浓浓的思念。因此,整部书里充满着浓浓的南京味道。

  据史料记载,曹氏被抄家时,归属于曹家的房产,除了大行宫一带的官邸江宁织造府之外,还有12处房产。这其中,有一处至今仍旧颇负盛名的园子,就是随园。

  归属于曹家的随园,包含了今天的南师大随园校区的一部分,并且涵盖了乌龙潭公园、五台山及青岛路上海路的大片区域。乾隆继位之后,曹氏一族被抄家,这个精致风雅的园林就被赏赐给了继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于是,被以其姓氏命名为“隋园”。后来,清朝大文人袁枚买下了这个隋园,并且投入巨资,重新打造修建,随着山势高低建亭台楼阁,又为它更名为“随园”。

  《随园食单》 烹饪百科厨师圣经

  当然,随园的底蕴深厚、名声在外,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和曹雪芹,还因为另一个“大人物”和另一部“大作品”——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佳作呢?它是菜谱吗?可它有着一般菜谱绝不曾有的文学气韵。它是文学吗?可它又有着近乎于教科书般系统严密的烹饪道与术。翻开这本文人食谱,前两部分是烹饪所需要遵循的原理,而后是各类菜肴的烹饪方法。洋洋洒洒诙谐幽默间,让你仿佛看到三百年前的市井美味与官家珍馐,同时更让你感受到一代文人笔下用佳肴铺展开的洒脱情怀与灵动传说。

  《随园食单》是南京贡献给世界的一部传世之作,而翻开这本书,身在南京的我们也会倍觉亲切。莲花桥的松饼、报恩寺的软香糕、牛首僧的豆腐干、朝天宫道士的“黄芽菜煨火腿”,这些听上去就让人垂涎三尺的南京佳肴,在《随园食单》里俯拾即是,而南京人常吃的栗子糕、青团这些糕点,在《随园食单》中也有记载。

  今天,《随园食单》已经不仅仅是一本食谱一本书这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缩影,不但医学界正以此来立项,进一步挖掘它的药食价值,而且,五季随园已经开始为《随园食单》和它所记录的随园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儒林外史》 秦淮河畔世界文学

  遥想数百年前的南京,这里有曹雪芹与族人的玉盘珍馐,有袁枚与好友的觥筹交错,而另一部文学巨著,也在这里悄然生长。它与红楼梦一起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成为明清小说中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成书于南京的《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却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不遗余力批判科举制度的吴敬梓,实际上出生于安徽全椒的一个官宦门第,科举世家。然而,爱妻的病故,科场的失意,族人的排挤,让已过而立之年的吴敬梓出走故乡,来南京定居,这是他少年时代多次游览迷恋的地方。

  寄居在南京的吴敬梓没有生活来源,主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过活,有时竟到了“囊无一钱守,腹作于雷鸣”。尽管生活贫困,但是他赞美起南京风景与气象却从不吝啬,《儒林外史》中大篇幅地富有感情地描写了南京的许多地方。《儒林外史》共56回,却有21回描述了南京名胜,山水风光与士人形象搭配在了一起。

  十里淮水孕育出了《儒林外史》,石头城下写就《石头记》,曹家的随园又诞生了《随园食单》,曹雪芹,袁枚、吴敬梓,这三位清朝年间的文学巨匠在南京吸收到的不仅仅是山水间的灵气,更有千年来的文学滋养。

  千字佳文 蒙学鼻祖源远流长

  乌衣巷,东晋时王谢两大家族所在地,一代草圣王羲之在这里完成了艺术上的升华。 百年之后,同样身处南京的一位君王因为仰慕王羲之的艺术成就,完成了另外一件影响中国千年的创举。这位君王就是梁武帝。

  也许是“佛痴”的名声过显,以至于后世的人们往往忽略了梁武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梁武帝萧衍虽一生戎马倥偬,却希望自己的子侄博学能文,同时又能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梁史》记载,萧衍让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供子女临摹之用。

  了解情况后,梁武帝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这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编成一篇通畅又有韵味的文章。他随即召来最重视的文学侍从 散骑常侍周兴嗣,吩咐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1000个字就是著名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即《千字文》《千字文》全书共250句,其中所含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工、园艺、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及封建纲常礼教等各个方面。从此,不仅中国帝王之家有了一本集识字、书法和思想为一体的最佳教材,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有了第一本儿童蒙学百科全书

  人们习惯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尽管《千字文》排在最后,却在这三者中成书时间最早,影响最广。成书之初,就陆续传入新罗、百济和日本,跟着即有注释、续编和改写本。

  《昭明文选》 文范经典远昌四海

  夫子庙的江南贡院见证了千年科举之路与这个古老王朝的兴衰。当今天的人们在秦淮河畔徜徉,想象着一个个赶考的背影时,他们并不知道,这场关乎所有人命运考试的关键,竟然又和一本诞生于南京的佳作相关。“文选烂,秀才半”,这句流传于民间的谚语道出了当年高中状元的秘密。

  这本比科举制度诞生更早的应试指南,既不八股,也不应试,它是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文士选编而成,萧统谥号昭明,所以《文选》又叫《昭明文选》。《文选》所选录的诗文上起秦汉,下至南朝的梁代,众所周知的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最早的记载便是出自文选。而这本书在问世之后也迅速成为文人学士学习诗文的主要范本。

  生于六朝绮靡文风中的萧统认为,文学的形式可以华丽,内容也要典雅。在他的大文学观影响下,不在主流中的陶渊明,也凭借“文章不群,超然众类”的诗文,在《文选》中重现,从此留下千古美名。 

  让人唏嘘的是,这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太子却英年早逝,玄武湖上的一次泛舟采荷让这位太子落水受伤,生命最终停留在了30岁,韶华易逝芳菲尽

  《文心雕龙》 恢弘理论东方诗学

  萧统看到文学作品本身的美,编成了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的《文选》,而一位名叫刘勰的年轻人则对南朝文坛过度追求文辞华丽的风气感到了担忧,他在建康城郊的紫金山上翻阅典籍,奋笔疾书。

  公元501年,昭明太子出生,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也在同一座城市诞生了。《文心雕龙》,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

  南京钟山定林寺,是1500年前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之处。《建康志》记载,定林寺有二。可惜的是,由于战火等原因,上下定林寺自唐宋后便湮没无闻,今天几乎已无处可寻。复建的定林山庄位于下定林寺的旧址旁,20岁的刘勰来到了定林寺,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时间与心血终于凝成了一部华美又厚重的理论巨著,可是,满心期待的刘勰盼来的却是平平的反响。确信自己作品价值的刘勰并没有放弃,他将自己装成货郎,拿着书稿来到“一带文宗”沈约的马车前,拦车叫卖。这位名叫沈约的大人物,便是编著《昭明文选》的太子萧统的老师

  中国第一本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国第一本诗文总集《邵明文选》,中国第一本儿童蒙学百科全书《千字文》,这三本诞生于南京的著作究竟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明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难以估量,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自六朝开始,南京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越来越显著。

  民国南京 文气盈城大家云集

  夫子庙,这里总是能给无数来到南京的游子带来灵感。1923年的夏夜,年仅二十五岁的朱自清再次来到南京。上一次,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父子离别成就了《背影》。阔别五年后,朱自清重游南京,和小他两岁的俞平伯结伴游秦淮河,两人分别以此经历,写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是朱自清先生第二次游秦淮河,这次重游,听说歌妓年前已被取缔,便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谁曾想,歌妓不但照样出现,甚至公然有人跳上船来,死皮赖脸纠缠着让点歌。

  秦淮歌女诉说自己的故事,最后都变成了民国畅销书作家张恨水的故事当年的张恨水每每在值完新闻夜班后,小憩片刻,在早晨7点左右,踏入夫子庙这间名为奇芳阁的茶馆里喝茶,顺便收集新闻情报,发掘写作灵感。

  张恨水的家在南京丹凤街。如今的丹凤街,早已是南京有名的通讯一条街,但据张恨水的小说记载,早在民国时候,丹凤街是一个菜市场,是一个能够喝茶喝酒的地方,其中小商小贩云集,是实实在在的市井之地。在南京书写中,张恨水着意发掘这座城市本身所蕴涵的乡土与诗意特质,借助文字与想象的腾挪辗转,建构起一座理想的都市乌托邦。

  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张恨水的作品销量在当时稳居全国第一,甚至连鲁迅的母亲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如果说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世俗文学,那么鲁迅代表的便是严肃文学了。从周樟寿到周树人,从周树人到鲁迅,在南京求学的这几年,也成为鲁迅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1898年,家道中落带来的贫困迫使年仅18岁的少年周樟寿来到南京,投靠叔祖所在的江南水师学堂。尽管进军校在当时并不光彩,但是免学费的诱人条件让这位少年留了下来,并将自己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当年求学的矿路学堂旧址,位于今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内。值得一说的是,在鲁迅离开南京20多年后,文学家胡风与巴金先后在这所学校的前身东南大学附中就读。而在南京的另一所校园内,美国作家赛珍珠在执教期间创作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并由此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之都 文华当代佳作绵延

  南京地处吴头楚,龙盘虎踞,江山形胜与恰与人世沧桑合成了独一无二的景致,使得逗留此处的文人墨客满目江山,总有欣赏不完的风景,抒发不完的感慨。历史给南京留下过兴衰往事,更给南京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学遗产。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称得上伟大,并不依赖那些巨大的城市建筑,而是在于飘浮在土地之上的气息。和那些著名的古都一样,南京的气度,显然不仅在于城墙的恢弘之势。

  城墙围成了可见的历史名城,而另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则由浩如烟海的书籍构建而成,它们是历史最厚重的体现。这座文字构成的城市,叠加在沧桑的城砖之上,融没于摇荡的淮水之中,根植于摩登的高楼之基,南京由此成为了那个令人向往的,菜佣酒保皆有六朝烟水气的文之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南京的传世名著每一本都在彰显着这样一个事实:朝代的更迭从来不是历史的全部,文化和文明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形的事物必将消逝,只有那些在记忆中永世流传的文字,才让一座城市真正的屹立,且不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