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班早高峰,为了不耽误市民上班,一群农民工在南京柳洲东路地铁站里坐等两个多小时,迟迟不愿上车!
这两天,这则由江苏新闻广播独家采写的新闻报道,登上了全国头条,引爆舆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电视、凤凰网、腾讯新闻等众多媒体予以转载。该报道成了当天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在@937江苏新闻广播官方微博上的阅读量突破1300万,在腾讯新闻上的阅读量突破5000万,仅网友评论就有5万多条。许多网友被这群农民的朴实和善良打动,纷纷点赞。
微博话题讨论及阅读量
网友在腾讯新闻上的评论
网友在江苏新闻广播官方微信上的留言
在当下浮躁喧哗的舆论场里,黄暴新闻、负面新闻往往要比正能量的消息更吸人眼球。这一次,常常被人忽略的农民工群体所带来的暖新闻,为何跑在了负面新闻前头,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胡印斌认为,“让上班族先走”这样的农民工兄弟,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与人之间,如果总是怀着恶意、互相对抗,则会产生无数的矛盾和冲突;而如果怀着善意,多一点沟通和交流,这个世界就会充满了爱和温暖!就像这些等地铁的农民工,他们当然也可以觉得“上班族”太多,让自己的出行变得困难,当然也可以硬挤进车厢,谁也不能说他们做错了。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体谅别人,自己忍耐。一个自信、从容的城市,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包容、友好的城市,同一方水土上人们,理应互相释放善意、接纳彼此。这是“让市民先走”带来的温暖余波,也是我们送给彼此的礼物。(戳看评论全文>>)
那么,在上班高峰来来往往的人流中,这群朴实善良的农民工兄弟是如何被发现的?来听听采写这篇报道的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刘康亮是怎么说的:
22日早上,我原本打算开车去上班。不料我爱人临时有急事,需要赶时间,后来决定改乘地铁。这个无意中的决定,让我有了一次非常意外的收获。
南京地铁三号线柳洲东路站,是过江第一站。由于人流量过大,这个地铁站每天早高峰都很拥堵。8点30分左右,我检票进了站,下到站台后发现,候车通道上已经是密密麻麻的人群。汹涌的人潮都往车门位置挤,而有一群农民工兄弟却静静地坐在墙角下,他们身边,摆放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他们为什么不上车?好奇的我,便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挤上地铁后,我发了其中一张照片到工作群里。领导看过后,要我立即赶回去核实采访。当我返回到柳洲东路时,他们仍然蹲坐在原地等候。于是,我主动上前搭讪。原来他们都是安徽人,在南京一处建筑工地打工。工程完工了,准备回老家。“等人家先走,人家上班的急,我们不急,晓得吧。”听到一位姓赵的师傅这般回答时,我有点不敢相信。我起初以为,可能是赵师傅见多识广,比较会说话而已。但我随后询问的几位农民工兄弟,他们都是类似的想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从未透露过记者身份,他们至今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
眼看着一班班列车从身边疾驰而过,可他们一直在等。直到过了早高峰,他们才上的地铁。目送他们上车的那一刻,他们回头冲我笑了笑。我感受到的不止是暖意,还有心酸。
相比那些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的人,这几位谦卑的农民工兄弟反而更令人动容。他们更像是谦谦君子,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了为什么教养和学历无关。
长期以来,农民工群体是舆论场中“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缺乏话语权,无力表达自我诉求和塑造自我形象,常常被描绘成贫困、无知、没有教养的对象。现实生活中,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他们在工地里挥汗如雨,而在城市繁华亮丽的街头,却很少见到他们身影。
尽管这次偶然的地铁搭讪,我不曾想到会让这群农民工兄弟这么火。可细细想来,也不意外,因为这样的报道实在太少。我又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作为记者,我是不是还不够敏感,不够脚踏实地,是不是曾经错失过很多温暖的画面,而自己毫无知觉?
用新闻记录下这个片段,是我的幸运。报道之外、感动之余,我更希望,下次乘坐公共交通时,遇到背负大包小包行李的农民工兄弟,我们也为他们让个座!
记者 刘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