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只做平台”的领头羊

2017年06月22日 10:52:28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药明康德,一家被无锡吸引来的外资企业?错! 

  其实,该企业2000年“生”在无锡,四位合伙人从无到有将企业建成一个全球医药行业里独一无二的研发生产技术和能力平台性公司。 

  上周在香港上市的药明康德关联企业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生物医药的企业? 

  又错了,药明生物只“为他人作嫁衣”,为生物制药的新药发现、工艺开发、生产等提供服务平台。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生物医药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到底有何秘诀,能把“新药研发服务”做到全球领先? 

  “想做好平台,光有大投入可不够,关键是人才、高端的人才。”总部位于无锡马山的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说,在药明康德的摇篮中脱胎而出的药明生物,将继续把平台做精、做专,助力无锡、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 

  站在药明康德的“肩膀”上起步 

  2000年底,“海归”李革怀揣着50万美元的创业初始资金来到无锡,带领着仅为个位数的小团队,开了家看似普通的研发服务公司。不同的是,他开创了国内新药研发服务的新模式,起初主要为海外医药研发企业提供化学合成药物研发服务。 

  在国际上,研发新药的平均周期为12~15年,其中临床阶段为3~5年,由于研发上下链条不畅,时间常被浪费20%。国外许多大企业将研发体系中的某些环节交给专业研发公司完成,也就是药明康德所在的合作研发领域,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2004年开始,凭借企业在化学合成领域的发展、伴随国内医药行业的逐步发展,李革逐渐思考企业的变革之路——“由服务外包企业转变为一体化项目技术平台”、“从原料的培育到药品的合成,提供一系列的平台服务”。2011年,药明康德的第一个平台——化学药研发平台初步建成。 

  2011年,另一位“海归”陈智胜来到药明康德,组织建立专注于生物医药研发的生物制药和生物工艺部,也就是药明生物前身。得益于此前药明康德此前的经验,药明生物跳过了“服务外包”阶段,直接从平台建起。 

  “一边造飞机、一边起飞” 

  随着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成立的药明生物面临着抢占市场的较大压力,如何快速占领市场,把药明康德在化学药方面的平台经验复制? 

  “一边做平台研发、一边接项目。”陈智胜把药明生物的起步比喻为“一边造飞机、一边起飞”,“美国的技术、中国的人才”是药明康德早起快速发展的经验,也是药明生物所注重的。 

  “没有人才,有再好的设备又有何用?”药明生物目前员工有1700多人,其中有160多位“海归”人才,已组建一支由六百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生物医药研发团队。这自然得益于企业成立之初“一边招人,一边买设备、搭建平台,一边做项目”的高效模式。 

  “药明生物采用了国际领先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相当于一种可用于生物制药的‘塑料袋’,订制这种十几万元一个的‘塑料袋’,既避免污染,又能够高效生产。”陈智胜表示,借助“塑料袋”生产的药物质量更有保障、批次切换快,效率更高、扩大生产规模也更容易。去年9月,药明生物在无锡建成亚洲最大使用一次性反应器的生物制药灌流生产车间,投资1.5亿美元建设的世界最大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生产基地预计今年年底在无锡投产。 

  2014年,药明生物正式注册成立,今年,药明生物的“飞机”建成了——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世界级生物药物研发基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使用一次性中试技术的生物制药研发及商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能为企业提供新药开发研究、药效评价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服务。而且营收稳步增长,市场占有率也超过48%。6月13日,药明生物科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市值320亿元。 

  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目前,药明生物的平台上已经“孕育”了127个新药,其中包括对治疗艾滋病、败血症、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疑难病症有较好疗效的新药。但这些药物却都不属于药明生物。 

  为何“只为他人作嫁衣”?以药明康德的实力,做新药研发也未必不可。 

  “我们认为构建产业链的延伸服务、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对整个行业的帮助更大,能形成客户与平台共发展的共赢局面。”陈智胜表示。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有了很好的科学想法,缺少专业技术、人才、设备和资金去将其实现是很痛苦的事情,而药明生物能够助力这些行业中的初创企业快速发展。此前,药明生物已与江苏多家初创企业合作,帮助研发新药,实现了企业的发展。目前,药明生物正在与新吴区、滨湖区的几家生物医药企业接洽合作。 

  “将以企业上市为契机,继续打造更宽、更深、更广的全球领先的一体化生物制药技术和能力平台,增强在全球生物制药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加速药物发现、开发和生产,造福全球患者。”陈智胜如是说。 

  记者手记: 公共服务平台要有复合型人才 

  “像药明康德这样,既能支撑产业发展、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太少了。”滨湖区科技局相关人士说,目前滨湖区共有省级、市级公共服务平台28家,虽然扶持力度不小,其中能真正起到作用、且能够盈利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何成了“贴钱的买卖”?“前期的设备投入大、后期的运行成本更高!”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前身无锡超算中心为例,一天的用电成本就高达30多万元,仅从成本角度来说,确实投入较大。而有些公共服务中心,虽然技术水平高、在行业内有影响力,但是由于应用范围过窄,也难以收回成本。“虽然行业内都会来这里做检测服务,但是用户太少了,一年到头还是‘赔’了。” 

  不少行业内的领军企业,都有建平台的打算,但是受制于竞争压力,很难吸引到同行企业来此购买服务。“做了试验,就会留下痕迹,泄密怎么办?”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企业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权威性难以保障。而在大投入购买了成本之后,由于缺乏高端人才、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而导致平台不能充分利用的例子也不鲜见。 

  那么,难题如何破解?业内人士认为,建立和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复合型人才是办法之一,而对各个平台来说,改变管理机制、不等不靠,以经营企业的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才能形成合力。 

  毕竟,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能够带来的“隐形帮助”不可估量。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