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美国顶尖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教授,黄严忠身上散发着明显的精英气质。不久前参加江苏发展大会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又充分他展示了接地气儿的一面。追忆儿时经历、建言江苏教育,黄严忠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江苏人。
贫苦出身:曾经每周才能吃上一顿肉
黄严忠是镇江扬中人,90年代初毕业于复旦大学,取得本科与硕士学位,90年代中期获芝加哥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之后在芝加哥大学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是一枚名副其实的“学神”。
目前他有着多重的身份——扬中发展促进会北美分会会长、美国顶尖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教授暨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由于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并著述颇丰,黄严忠被被评为“新泽西州20位正在改变世界的杰出知识分子”。
至今,黄严忠已在海外生活20年,每次回乡时总是彬彬有礼、谦和儒雅,丝毫看不出他也曾是一个贫苦出身的孩子。黄严忠回忆,在他年少时,家庭条件非常艰苦,一直到他上初中,也只有他每周从学校回家时,爷爷奶奶才舍得买上一点肉,而且只够他一个人吃,即便如此,对教育上的投入,家人也从不吝啬。正是江苏人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才培养出如此多的各行业翘楚。
建言高校:“双一流”建设应推进国际化
对于江苏高校正在进行的“双一流”建设,黄严忠说,江苏丰富的人才储备、崇文重教的传统、稳步发展的经济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对于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他以教育者的身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黄严忠认为,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必须推进国际化战略,以开放的态度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合作与竞争。与上个世纪相比,国内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走出去,请进来”已经成为常态。上个世纪是比较封闭的,现在对于国际交流的支持越来越大。但在“走出去”上要防止“假大空”,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东西,要真正学到东西。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人才引进也是重要的方面。黄严忠指出,如果相关高校能够在人才引进或在某一学科建设上集中精力、财力,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有很大进步,脱颖而出。
此外,推进国际化,也要客观地看待中外教育各自的优劣。“我在美国待了很多年,深入地了解到美国教育也有它的问题。相比之下,国内的教育也有其特色和优势。所以,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可能是需要互相学习参照的,有这样的学习参照,才能够学到应该学的。” 黄严忠说。
寄语江苏:完善高校智库建设 向“智造”强省转变
近几年,国家在推进智库建设方面加大了政策力度。政府虽然有自己的政策研究部门或智库,并且这些机构有它们自身的优势,但作为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它们所能提供政策建议的范围受到限制。这些局限,正给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结合自己在美国和新加坡智库任职的经验,黄严忠对江苏高校的智库建设提出了建议。他认为,“高校智库应是对政府智库的一种有效弥补,至少给政府的决策参考提供了一种选择”。
黄严忠强调,智库要发挥作用,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所以,高校智库应有常任研究员,而不能简单将现有的教师转为智库研究人员。并且,还要努力为智库研究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在研究课题、提出理论以及如何奖励等方面都应允许相当程度的独立。此外,高校智库不仅为本省服务,也能面向全国,兼具有国际视野,使江苏不仅成为制造业大省,也成为“智造”强省。
来源:微扬中、JSBC踏出国门,荔枝新闻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