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江苏发展大会,让海内外江苏精英纷至沓来,谋发展、求创新、谈合作,也让乡贤们与故乡的联系更为紧密。大会嘉宾、著名艺术家曹俊会后应邀回乡参观考察,感受家乡巨变,分享发展喜悦。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张永春代表学校向他颁发了聘书、佩戴校徽,正式聘任他为学校客座教授。
日前,曹俊应邀走进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做客第 138期百姓大学堂,为 500余名泰州市民和该校师生讲述“中国画”欣赏之道。
曹俊说,虽然自己多数时间在国外,但是既然受聘为南理工客座教授,自己会利用回家的机会授课。
课堂上,这位著名旅美艺术家跟大家分享了哪些内容?一起来听听吧!
当人们说起中国画,实际上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中国画并不是“画”,是“心画”,需要用心去领悟。中国画最重要的一点是线条,线条美在哪儿?西方通过人体表达曲线,中国山水通过山的外轮廓表达,中国人通过书法把线条移植到绘画上。
自从水墨画诞生以后,中国书法在绘画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它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也就是说,一位好的中国画家首先必须是一位好的书法家。
怎么来看一幅中国画究竟好与不好?好的画你会感到气魄之雄强,气韵之灵动,近距离看,它非常具有传统根基的书法用笔,这些用笔实际有很多的文化内涵。人们对中国画的要求实在太高太高,中国有五千多年历史,如果对艺术没有产生影响的话,表明这个作品里的艺术内涵就不足够,包括中医之阴阳五行,武术之刚柔相济,哲学之微言奥义,中国画的每一笔实际都是有内容的,如果没有经过中国文化的训练,未必能完全读懂这些。
实际上,中国都是非常有情怀的诗人。我们的思维方式,对事物概括的方式,都不是用西方人那种量化进行表达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西方人的厨房里,真的是放着天平的,这个东西多少克,那个东西多少克,而中国人就会说加盐少许,少许是多少?不知道,这就是意,中国人靠感受。实际上我们的绘画里,也是通过笔墨的训练,把这种意象的感受放进去,笔墨使中国画形成了自身的语境要求和审美标准,构建了中国画的生命血脉及个性面貌。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对当今中国艺术家而言,有责任走出去,走进西方的学术主流,把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展现给他们。
对文化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而我们生活在当下,艺术一定要表达对当下的认识,想使作品真正有生命力,必须关注当下,关注生活。而欣赏中国绘画,也应该带着这一种当代的情怀。
古人要画一个山,是拿出他所有的情怀来,表述他对这一种伟岸、挺拔、无极限的认知。而我们现在东西南北地飞。我经常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北极和南极都去过,一年飞行20多万公里。画家需要有情怀,需要有眼界。中国画讲究的是“道法自然”,我也呼吁我们的艺术家要拿起传统的中国画工具、材料和手法来表现,我们古人就已经关照的大自然,我们要重新回归,观照自然。
当我们把一些东西画出来以后,中国的朋友非常喜欢,因为他看懂了,可是当西方人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他并没有那样的激动。为什么?因为这幅画用的是纯粹的中国语言。我想表达的东西与他也有关系,但我表达了他没有明白,那么我的这个作品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责任在我。绘画里要有一种现代的形式感,如果一个当代的艺术家,老是沉浸在古人留给我们的笔墨要求中,那么表达一些现代的课题可能就不够了,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引进一些西方的笔触的概念,加强个人情绪化的精神的表达。中国画如果能与西方绘画的“笔触”相融合,并使“笔触”成为画家个性化“笔墨”语言的有机体,中国画会焕发出更大的青春与活力。
人物名片
曹 俊
1966年生于泰州姜堰,现居美国纽约,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席、中国画学会(纽约)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被联合国官员称为“影响世界的华人艺术大家”。在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新西兰国会、新西兰布鲁斯梅森中心等地举办画展,“空间系列”作品获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3法国巴黎国际美术大展”金奖;被美国洛杉矶郡授予“杰出艺术家”称号,作品《寻梦空间》随中国嫦娥5T1号“登月”,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名家推广工程”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