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卞祖善:总想为家乡的艺术教育做点事

2017年06月05日 17:22:27 | 来源:镇江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瞌睡虫来了,来了……”60多年过去了,这首江苏民歌《摇篮曲》的优美旋律在卞祖善的记忆里依然如此清晰。

  卞祖善,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1936年1月22日出生在镇江,《摇篮曲》是父亲在他儿时吟唱而留下的最珍贵的音乐印象。也许从那时起,卞祖善与音乐注定会相伴一生。

  “音乐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音乐”

  瘦高个子、一头银发,虽是耄耋之年,但小时候家乡的点点滴滴在卞祖善的脑海中有如昨天般新鲜。

  “我印象中离开镇江时,也就13岁吧,但镇江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金山寺、北固山还有大华电影院,小时候都去过,当时的大西路是镇江最繁华的,由于生活艰苦,他捡过芦苇、挖过野菜。

  在卞祖善眼中,父亲就像一座大山,时刻呵护着他成长。“父亲从不惩罚我,就算我淘气、闯祸也不打我,就让我写字,那时候‘文房四宝’对我们来说很奢侈,就弄块玻璃板,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每年还写春联,写些像招财进宝、四季平安、出入吉祥什么的。”

  1949年初,卞祖善失去了家庭生活的依靠,怀着一丝生的希望,钻铁丝网、扒火车,流浪到了上海。然而幸运的是,在孤苦无依之际,他被上海基督教难童教养院收容,不仅有了一口饭吃,还可以唱赞美诗。如果说父亲吟唱的民歌在卞祖善的心中播下了音乐的种子,那么此时这颗种子开始发芽,音乐的圣殿似乎正朝他招手。

  后来孤儿院被解散,卞祖善考入了能提供食宿的育才学校音乐组,后转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升本科指挥系。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加上勤奋学习,卞祖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61年任中央芭蕾舞团乐队指挥,排演过《吉赛尔》、《泪泉》、《天鹅湖》、《巴黎圣母院》、《希尔薇娅》以及《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舞剧作品。他的指挥细腻严谨而又富于戏剧感情色彩,受到国内外的热烈赞扬和高度评价。

  “我在镇江的童年原本是没有条件学音乐的,可以说是音乐选择了我,当然我也选择了音乐。”卞祖善这样总结自己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总想为家乡的艺术教育做点事”

  身在外,却时刻心系家乡,卞祖善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镇江人,每次回镇江看到家乡的变化都会让他倍感振奋。不过,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竟的“梦”——“就是总想为家乡的艺术教育做点事”。

  1993年的元旦,卞祖善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到镇江开交响音乐会。他当时觉得奇怪,就问这个朋友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找更近的上海交响乐团而找远在北京的乐团呢,这样成本更高啊?这个朋友告诉他“因为我们是老乡”。那次的音乐会也填补了镇江自解放以来40多年没有开交响音乐会的空白。

  这件事对卞祖善触动很大。此后,卞祖善对家乡的艺术教育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足迹遍布镇江的大中小学,举办音乐知识讲座,辅导学生乐团。但卞祖善认为,这些都是蜻蜓点水式的,远远不够。他说:“一个城市的艺术教育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

  1996年,中央芭蕾舞团在江苏、浙江巡演,镇江是其中的一站,但由于演出场所出了问题结果没演成。当时镇江的媒体还做了报道——《“天鹅”与我们擦肩而过》。卞祖善说,这就存在一个镇江艺术表演的场馆跟城市建设不相配套的问题。“这次江苏发展大会来镇江,听说在西津渡有个音乐厅,这是好事,但这也只是个硬件,全方位系统性的艺术教育不光要有场馆,还要有艺术人才的培训基地。”

  卞祖善告诉记者,现在教育部每隔3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艺术展演,但在这些展演当中看不到镇江的队伍,他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说:“镇江作为沪宁线上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要有自己各个门类的艺术团体,比如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甚至于歌剧团、舞剧团等。”

  在卞祖善看来,艺术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很好的渠道和手段。他说,如果在大学、中学、小学包括学前教育,能够把全方位系统性的艺术教育搞好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艺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卞祖善真诚地说,“愿尽我所能为家乡的这项千秋工程做点事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