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说】那些与江苏结缘的"中国年度海洋人物"

2017年06月03日 18:04:2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月8日,由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组委会、国家海洋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7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暨2016年度海洋人物颁奖仪式”将在江苏大剧院举行。这是江苏首次举办世界海洋日的主场活动。

  为了纪念那些为海洋、为环境付出的巨大贡献的人们,每年的世界海洋日都会评选出“年度海洋人物”,这其中,也有不少江苏的身影。

  2009——“蛟龙”号总设计师 徐芑南

  徐芑南是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之一,也是“蛟龙号”总设计师。

  20世纪60年代,徐芑南主持创建了我国最大深海模拟试验设备群和潜水器耐压壳稳性试验技术;80年代创造性地为我国自行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是业内公认的载人深潜之领路人;2009年率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一千米记录,圆满完成试验任务。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为中国载人深潜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了这一天,徐芑南在他的第二故乡无锡,足足奋斗了近30年。如今,“蛟龙号”已成功下潜约130次,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如今,作为技术顾问,81岁高龄的徐芑南每天还要到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走一走,在这里,他的同事们目前正向着深海空间站和万米深潜的目标冲刺,他的海洋强国梦,也正在江苏这片沃土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非常希望,江苏能够在深海技术方面发展上,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1——“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 崔维成

  崔维成是南通海门人,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分别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布里斯托大学学习钻研,2002年成为我国首批“长江学者”,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是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海试副总指挥,也是三位试航员之一。

  2012年6月,“蛟龙号”在成功完成了3000米、5000米级海试后,开始向7000米深海发起冲击。2012年初夏,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崔维成成为了第一个下到7000米深海的中国人。“那里十分荒芜,但有种奇异的美感。” 崔维成说。

  目前,崔维成主要负责研制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和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他的目标是到达地球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挑战者深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正领导着建造一艘更抗水压的三人深潜器——“彩虹鱼号”。崔维成说,在2020年建成后,“彩虹鱼号”将供全世界科学家使用。“海洋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单个的国家。”

  2012——“常州舰”首任舰长 梁阳

  梁阳出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2004年至2006年,曾担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视察官;2010年,被任命为“常州舰”首任舰长;2013年11月被确定为海军首位新闻发言人,现任海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

  “当海军,就要当舰长。”年轻的梁阳曾经立下这样的誓言。

  对梁阳而言,2012年是艰辛而又荣耀的一年。这一年,“常州舰”奉命前往亚丁湾执行第十二批护航任务,梁阳带领船员先后护送中外船舶31批139艘,查证驱离可疑目标17批。其间,他们曾在距海盗巢穴不到2公里的岸滩上,成功解救台湾“旭富一号”上26名被海盗劫持的人质;在红海成功解救突遭海盗袭击的巴拿马籍香港商船“德航”轮;还出访澳大利亚悉尼和越南胡志明市……因为任务表现突出,“常州舰”荣立集体二等功。

  在暗流汹涌的海上执行任务,就好像站在刀锋上疾走,但梁阳坚定地说,作为中国海军的一员,比起祖国赋予的使命和被劫人员的生命,自己所经历的危难与苦楚是值得的。

  2012——民兵夫妻 王继才、王仕花

  距离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12海里的海面上,耸立着一座荒芜的小岛――开山岛。从1986年开始,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离开家园,守卫这个偏远的荒岛,至今已超过了30年。

  “岛就是家,家就是岛。”两个人守护着一座孤岛,一起劳动,一起巡逻。岛上没有电、没有淡水,只有几排空荡荡的营房、嶙峋的悬崖峭壁和呼啸的海风。每遇强台风,他们就用一根背包带互相拴着去巡逻,以防被风刮跑。守岛以来,王继才先后有3条肋骨被摔断,王仕花也曾因胆囊管破裂,差点走进“鬼门关”。

  30年来,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离岛过春节的次数屈指可数。“就6次没在岛上过春节,一次是母亲八十大寿那年,一次是儿子上大学那年……”更多的时候,王继才和王仕花两个人,守着收音机和看不清画面的电视机,听着春晚迎新年。

  曾经有媒体记者问他们,还会继续守下去吗?王继才看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慢慢地说:“只要我身体守得动,就不会离开。”王仕花接着说:“只要老王身体好,我会一直陪他守下去。”

  2013——海底科学奠基人 金翔龙

  金翔龙,1934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现任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底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海底构造与海洋地球物理。

  金翔龙出生时,新中国还未成立,社会动荡不安。在颠沛流离的童年里,书中那些神奇的探险故事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为了实现科学探险的梦想,1952年,他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从此扎根地质学研究。

  多年来,金翔龙一直致力于中国边缘浅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60年代初,金翔龙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组装海洋地震勘测系统,推动了我国海底石油勘探开发的起步;70到80年代,他组建了现代化的地球物理技术系统、建立了海底科学;1990年,他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争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

  金翔龙的努力,填补了中国地质学研究的空白,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他被列为“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和学科带头人”。

  2013——清洁海岸义工 赵军友

  作为清洁海岸义工团十佳义工之一,连云港的赵军友一直关注着自然生态和绿色环保。

  自2007年清洁海岸义工团开团以来,赵军友就带领全家人投入到了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没有任何的经费和交通工具,凭着对海洋环保的执着,他们在167公里的海岸线上徒步俯身捡拾垃圾,保护湿地与海鸟。

  2011年9月21日,赵军友作为中国志愿者唯一代表,在联合国环境署组织的西北太平洋海滩清扫活动中发言。那时,他的足迹已经踏遍港城海岸、湿地,累计志愿服务超过一千个小时。

  现在,参加清洁海岸义工团活动已经成为赵军友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周末,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在海一方”公园海滩,捡起垃圾,仔细分类。这些工作虽然细碎繁琐,赵军友却也乐此不疲。正如他入选中国十大海洋人物时的评价:“日常所从事的工作与海洋毫无关联,但却能数年如一日坚持保护海洋,坚守平凡。”因为有了“赵军友们”,连云港的海岸才如此的干净、美丽。

  2015——海岸带综合管理之父 蔡程瑛

  蔡程瑛,东亚海环境管理区域合作伙伴计划名誉主席。从事东亚和东南亚河流、海岸带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工作达50年,被公认为“海岸带综合管理之父”

  77年前,蔡程瑛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乡村。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他,从小便勤工俭学,先后完成了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和东京大学学业,直至博士后。青年时代的艰苦求学经历,锻造了蔡程瑛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奋斗精神。

  蔡程瑛与中国和江苏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的他就来到了设立在无锡的培训中心,负责水产养殖方面的培训工作。

  通过多个国际项目,蔡程瑛广泛接触了海岸和海洋相关问题。过去20年,蔡程瑛致力于国家海岸带和海洋政策制定、立法工作,“东亚海”成立后,蔡程瑛更是频繁往来中国。在他和“东亚海”的推动下,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在中国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现在,已耄耋之年的蔡程瑛还是很忙。几乎每个月他都要出差,就算在家,也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蔡程瑛说,自己很庆幸,几十年来没有浪费时间。

  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江苏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海洋的生态环保也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