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虎:发挥优势,镇江应努力领跑

2017年05月23日 15:04:30 | 来源:镇江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采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教授是件愉快的事——他用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谈自己话家乡,不紧不慢,自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而他阐述观点分析事理,切中肯綮,不蔓不枝,又透着德国式的严谨踏实……

  这和他学习工作经历不无关系:戴晓虎1962年11月出生于镇江,1980年考取同济大学,是国内环境工程专业的首届大学毕业,1987年公派去德国留学,1992年获得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环境工程工学博士。

  不管在外面漂泊了多少年,对家乡的感情、对家乡的感谢一直在心中。不管走到哪个角落,一听到镇江,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戴晓虎

  人生转折点:在镇江四中的学习生活

  戴晓虎祖籍丹徒,从小跟着父母下放新民洲农场(当时称共青团农场),在当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高中转到镇江四中借读。没想到,刚到镇江就遭遇了“下马威”。

  “农场刚上来,基础比较差。入学考试,我物理只考了10分。”戴晓虎开始发奋,尽管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因为是借读,没有住的地方,一开始我就和学校炊事员住到一起,还睡过教室、楼梯洞……”

  “在镇江的那段时间,是人生的转折点。”戴晓虎说,学校的学习环境好,老师们对他这个借读生也是关爱有加:刚从部队转业的张学军老师,镇江市名教师、数学老师张希麟等,都给了他很多鼓励和帮助。期末时,他的成绩就迎头赶上,并且一直名列前茅。

  1980年高考,戴晓虎被同济大学录取。“江苏省的状元在我们班,还有考到北大的,有考到复旦的,交大取了一个,南大也有几个……四中在那一年是最辉煌的。

  戴晓虎的妹妹基本上复制了哥哥的成功之路。两年后,她同样来到了张希麟老师的班上,之后同样考上了理想的大学。1987年,兄妹俩同时被公派出国,轰动了整个农场。

  工作着力点:治理城市污染造福百姓

  2006年,正在德国工作的戴晓虎接到了江苏省“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的邀请,欣然回国。“活动第一站就是镇江。日新月异的建设场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回国的脚步,后来德国的很多朋友也都回来了。”

  回国后,这位“镇江老乡”受聘担任同济大学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带领着团队开始了艰辛的实践历程。他主持多个国家攻关项目,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采访中,他特别提到了污泥的处理问题。

  我国污水处理厂“重水轻泥”,污泥处理处置没有妥善考虑,而污水中有害物质近30-50%转移到污泥中。“水是清了,但污染严重的污泥随意处理处置,导致二次污染。”戴教授的团队提出了以“资源化”为导向、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资源最大化回收的理念,他们负责的长沙污水处理厂污泥高含固处理项目,每天可处理500吨污泥,实现了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引起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

  让戴教授特别感到高兴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在镇江得到示范应用。去年6月底,在他的团队支撑下,餐厨废弃物及生活污泥协同处理项目试运行,项目一期建设规模为260吨的日处理能力。“项目有亮点,可以把有机物的沼气提出来,作为能源应用;剩下来作为肥料,供给园林绿化等利用。该项目为我国污泥餐厨资源化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示范支撑。”

  造福家乡的具体举措还有很多。比如众多市政工程,特别是市民耳熟能详的海绵城市建设背后,都有同济大学的技术支撑。“通过和市相关单位开展的研究,实现镇江提出的‘智慧海绵’先进理念,从而进一步造福百姓。”

  发展更快点:镇江争取领跑一批项目

  尽管不常到镇江,但心从未远离。戴晓虎教授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镇江有很好的环境交通资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觉得未来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沪宁线上,镇江发展得不算太快,或许也不是坏事。”戴晓虎说。“因为城市并没有盲目的扩张而变得面目全非,保持了清新秀丽的特色,人文环境也保持得很好。只要把路走对了,将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戴教授说,未来发展,可以从打造山水林田湖一体的美丽国土的角度去布局。不管打造什么样的产业,环境都是很大的加分项目。

  “我觉得,镇江的产业定位还不是太明晰。”戴晓虎建议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如果是跟跑,走得再快,也永远是在别人后面。镇江的环境和交通都有优势,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还是能够领跑一批项目的。”

  加强国际化,把和国际接轨的一些元素引进来,也是他关注的事情。戴晓虎教授建议,利用镇江的文化底蕴,和国外名校高校联合办学;也可以引进一些国际组织、集团总部的分支;打造一些国家化研究平台。“如果长江沿岸能引进一两所海外名校、拥有一些国际组织、集团的总部(分支),一些有影响力的创新研究所,镇江的分量就会大不一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