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非遗传承人姚惠芬:让当代苏绣华丽绽放威尼斯双年展

2017年05月22日 17:20:52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日,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惠芬从意大利赶回南京,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周开幕,姚惠芬的作品亮相中国馆,受到了高度肯定。

  在中国馆里,汇集了绘画、影像、雕塑、苏绣、皮影等展览作品,并还有多媒体的皮影表演,造就了一个主题为“艺术不息”的威尼斯中国雅集。展出了汤南南、邬建安、姚惠芬、汪天稳四位艺术家相互交叉创作的作品。开幕之后的短短几天里,已经有几千观众来到馆里参观。

外国观众观赏姚惠芬作品
外国观众观赏姚惠芬作品

外国观众观赏姚惠芬作品
外国观众观赏姚惠芬作品

中外观众观赏姚惠芬作品
中外观众观赏姚惠芬作品

  “完美”“太震撼了”“太神奇了”“太漂亮了”“太有想象力了”“不可思议”……在中国馆的展览作品中,很多中外观众对于苏绣的印象和认识是从这些感叹中开始的。

  一位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教授看了姚惠芬的作品后,马上想邀请姚惠芬去讲学。一位法国观众看了姚惠芬的作品后,觉得难以置信,一定要仔细查看姚惠芬的双手,说姚惠芬的手有非常神奇的功能。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场景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场景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场景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场景

威尼斯双年展-苏绣展作品览场景
威尼斯双年展-苏绣展作品览场景

  此次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的苏绣作品共34幅,分别是:《骷髅幻戏图》9幅;《马远水图》12幅,《精卫填海》11幅(和策展人邱志杰合作),大型水墨《遗忘之海202》1幅(和艺术家汤南南合作),《美女骷髅图》1幅。其中,《骷髅幻戏图》一组9幅,其中的7幅由当代艺术家邬建安设计,由姚惠芬、姚惠琴的绣娘团队绣制而成。这组苏绣作品从技术层面而言,运用传统苏绣的近50种针法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并一反传统刺绣的运针方式,将几十多种传统针法在《骷髅幻戏图》中进行矛盾与冲突的构成,大幅度地表现出其刺绣针法最初的语言状态和本体内涵,把原来的刺绣语言的指向次序及表现形式予以打破,重新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刺绣语言表现形式,并赋予其当代的审美形式与内涵。

姚惠芬参展作品—《遗忘之海202》
姚惠芬参展作品—《遗忘之海202》

姚惠芬参展作品—《骷髅幻戏图》之一
姚惠芬参展作品—《骷髅幻戏图》之一

  当代苏绣《骷髅幻戏图》的创作,首先是对传统中国刺绣的致敬,以“回归传统”的刺绣方式对这幅宋代名画中的诸多含义进行了富有当代性的重新阐述。此次《骷髅幻戏图》的创作,其材料本身——丝线、技艺本身——针法都具有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具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在苏绣《骷髅幻戏图》作品中,丝线还是传统的丝线,针法还是传统的针法,但是在当代艺术理念的指引下,创作者由被动创作转化为主动创作,用全新的针法语言构成全新的苏绣形式。如此,一方面强化了传统传统刺绣语言的表现价值,凸现了创作者的当代艺术理念,创造出属于当代艺术范畴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使苏绣在突破传统创作模式之后有了转化成为当代艺术的路径与标准。

姚惠芬向观众介绍作品
姚惠芬向观众介绍作品

姚惠芬与外国观众交流
姚惠芬与外国观众交流

姚惠芬在传承路线图前
姚惠芬在传承路线图前

姚惠芬与《骷髅幻戏图》
姚惠芬与《骷髅幻戏图》

  为此,姚惠芬、姚惠琴及其绣娘团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探索传统针法的运针规律与丝线的材料属性,深刻领会其在传统构图中的结构关系,从中发掘出全新的文化属性。其前所未有的创作方式并不是在破坏传统或消减传统,而是以个体思考和自由精神为引导创造出苏绣之于当代艺术的文化观念与表现形式,使传统工艺的当代表现进行了一次圆满的对接与转化。

  这无疑是苏绣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一次精彩的“凤凰涅槃”。艺术的价值在于维度的上升,姚惠芬、姚惠琴的此次《骷髅幻戏图》非传统性的创作,突出了“传统刺绣模式的重围”,也使自己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艺术重生”,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刺绣表现语言和艺术标准。

  古老的苏绣历史上第一次进入了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威尼斯双年展并绽放出华丽的光彩,让人们看到了苏绣的过去与未来,也契合了本次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不息”!“针线不停、语言不死;千年苏绣,生生不息”。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