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厉以宁:把家乡江苏写在诗词里

2017年05月10日 09:12:44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春末夏初的北京,暖暖阳光洒在未名湖上,粼粼的水面上鸳鸯戏着水,湖畔边,学生们三五成群,聊天、弹琴或者发呆。东边不远处,光华管理学院的大楼里,一位老者正在给学生们讲着课,虽然已经87岁高龄,但是讲到动情之处他还是带着点激昂,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对于这位大师,大家一定不陌生,每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你都会发现他的身影:发言掷地有声,观点精辟独到。这位从江苏走出的经济学家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金句”,那一句“与其养亏损的企业,不如养职工。”更是鼓舞了很多人的心。

厉以宁。交汇点记者 邵丹/摄

  厉以宁

  儿时的他立志成为化学家

  翻看厉以宁的履历,离不开的一个词就是经济。祖籍江苏仪征,南京出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被称为“中国股份制改革第一人”,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可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经济学界泰斗,儿时的理想却是成为一名化学家。“有当化学家想法是1947年,在金陵大学附中学习期间,老师带我们到南京的一家化肥厂参观。”

  在化肥厂里,老师给学生们讲解了中国生产化肥多么重要,可以帮助同胞们填饱肚子,鼓励大家一起学习化学。“就是那次参观,我了解到化肥对农业的种种好处,于是我决心走‘工业救国’的道路。毕业后我被保送金陵大学,我选择了化学工程系。”

厉以宁。交汇点记者 邵丹/摄

  厉以宁

  不久后全国解放,厉以宁在湖南参加了工作,在一个消费合作社当了一年多“厉会计”。“1951年我离职参加高等学校考试,委托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的好友赵辉杰代为报名,他认为我学习经济比较有优势,就替我做主,第一志愿填了北大经济系。7月我在长沙应试,8月接到录取通知。至今我还在感谢赵辉杰代我作出的选择。”

  正是赵辉杰的“包办”,为中国贡献了一位经济学家。

本报记者对话厉以宁(左)。交汇点记者 邵丹/摄

  记者对话厉以宁(左)

  诗词写作是他的终身爱好

  除了化学,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而在扬州震旦中学求学的经历对他诗词爱好的培养影响深刻,“当时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诗词,在诗词上面也特别有天赋,虽然震旦中学是一所天主教学校,教授法文,但是我们语文老师总会给我们讲一些传统的诗词格律。”

  “他讲诗词,讲格律,讲平上去入这是其他学校没有的,这为我写诗词打根基了。后来在金陵中学读高中,那里的老师也喜欢这个的,到进大学以前,我已经写了一些诗词。”在采访过程中,他翻开《厉以宁诗词选集》,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的创作,“你看这个诗集,前面几篇都是读高中时代写的,好几篇都是写的家乡仪征,我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1947年写下的《捣练子·仪征天宁寺》中,厉以宁这样描述家乡:“山远远,水清清,星月从来故土明。寺内桃花开又谢,多情春雨似无情。”待到1984年,他又写下《捣练子·三十七年后回仪征》:“青石巷,旧城池,记得当年离去时。浪迹归来谁识我,新楼墙外老槐枝。”

  他告诉我们,虽然在扬州的时间不长,但是那里的文化一直滋养着自己。

小学时代的厉以宁。交汇点记者 邵丹/摄

  小学时代的厉以宁

  家乡的求学经历使他变得严格

  当谈起家乡的求学经历,厉以宁表示无论是在震旦中学还是金陵中学,都要感谢老师严厉:“震旦中学神父教法语,手上拿着棍子,如果学生犯瞌睡了就打,其实打得很轻,但是大家就很怕他。而金陵中学,那里的课程很紧,学生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如果考试和补考都不及格,那肯定就是留级,任何人讲面子都不行。”

高中时代的厉以宁。交汇点记者 邵丹/摄

  高中时代的厉以宁

  就是这样的求学经历,也让厉以宁在北大教书的日子里对学生们格外严格。曾经面对一个学生论文的开题报告,厉以宁做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帮他进行了修正。

  他的严格仅仅停留修改标题的纸面上,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写论文得有新意,这是我对学生的第一个要求。写的东西都是人家讲过了,那么再做就没意思。一定要学以致用,就算是学历史也是可以古为今用,更何况是学经济的,所以跟学生开题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一定让他们搞清楚心在何处。”

  “除了新意,还有一点就是要求大家立足调研。中国经济是很大的题目,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你必须有所专长。比如你研究工业,去谈企业怎么改造,谈在农村怎么改造,谈小微企业怎么发展,这些课题都不一样,一定要深入实践。”

  正因为这样的要求,他写下了“团结、博采、实践、创新”的光华管理学院院训。

1988年6月,厉以宁在阅读学生的论文。交汇点记者 邵丹/摄

  1988年6月,厉以宁在阅读学生的论文

  他是心系家乡发展的江苏儿女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排头兵,江苏在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敢于探索创新、敢于破题闯关,为中国改革提供了很多新模式、新思路。所有这些,引起了厉以宁的高度关注。“我会到江苏和浙江等地走一走。总体觉得,在经济转型升级期,江苏是很有优势的。”

  2003年,73岁高龄的他亲自带队到江苏,深入企业、实地探访调研。“去苏州、无锡、张家港、江阴等地调研,那个时候民营经济还不够大。当时厉以宁就说,如果大家都觉得不安心,不知道自己赚的钱是不是自己的,所以要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家乡民企提供的大量一手资料,为厉以宁的调研报告夯实了基础。一年多后,“非公经济36条”出台,再次激发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厉以宁在2013年两会上。交汇点记者 邵丹/摄

  厉以宁在2013年两会上

  厉以宁认为,从各方面江苏绝对不亚于一些省份,不过,他也指出了一些“短板”,与其他一些地方比,江苏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厉以宁眼中,江苏人整体较稳,闯的精神还应该在目前的层次上更多一些,主动迈出去的步伐还不够快,他鼓励江苏人可以多向别的地区的人学习,多些向外开拓的勇气。

  “要大力培养蓝领中产,江苏完全有这个条件,同时还要发展小微企业开发区,而江苏一些好企业、老字号品牌的企业也要重视品牌经济,这样江苏的发展会更快。”厉以宁如是说。

layer
快乐分享